基于古籍文献的消渴病病机理论分析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前言 | 第9-10页 |
上篇 | 第10-18页 |
1 消渴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0-15页 |
1.1 消渴病与消渴症 | 第10-11页 |
1.1.1 消渴症 | 第10-11页 |
1.1.2 消渴病 | 第11页 |
1.2 古代消渴别名辨析 | 第11-15页 |
1.2.1 脾瘅 | 第11-12页 |
1.2.2 膈消 | 第12页 |
1.2.3 风消 | 第12-13页 |
1.2.4 肺消 | 第13页 |
1.2.5 消瘅 | 第13-14页 |
1.2.6 热中消中 | 第14-15页 |
2 消渴相似病鉴别 | 第15-16页 |
2.1 强中病 | 第15-16页 |
2.2 脚气病 | 第16页 |
2.3 厥阴病、脾约与消渴 | 第16页 |
2.4 消中热中强中除中之异 | 第16页 |
3 消渴相似症鉴别 | 第16-18页 |
3.1 小便数 | 第16页 |
3.2 妇人渴病 | 第16页 |
3.3 饮水无度症 | 第16-17页 |
3.4 饮多溲多症 | 第17页 |
3.5 渴而小便不利症 | 第17页 |
3.6 消渴腹胀症 | 第17页 |
3.7 口渴口干消渴症 | 第17页 |
3.8 渴症 | 第17-18页 |
3.9 口干症 | 第18页 |
3.10 外邪内水渴症 | 第18页 |
下篇 消渴病病因病机的古籍文献梳理及重新认识 | 第18-52页 |
1. 秦汉时期消渴理论的雏形 | 第18-20页 |
1.1 病因 | 第18-19页 |
1.2 病机 | 第19页 |
1.3 小结 | 第19-20页 |
2 魏晋隋唐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| 第20-22页 |
2.1 病因的继承与发展 | 第20页 |
2.1.1 饮酒 | 第20页 |
2.1.2 服石 | 第20页 |
2.1.3 房事 | 第20页 |
2.2 病机理论的拓展 | 第20-21页 |
2.2.1 症候病机的补充 | 第20-21页 |
2.2.2 疾病病机的突破 | 第21页 |
2.3 消渴病脉诊理论的建立 | 第21-22页 |
2.4 小结 | 第22页 |
3 宋金元时期消渴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| 第22-29页 |
3.1 病因理论的完善与创新 | 第23-24页 |
3.1.1 病因理论的完善 | 第23-24页 |
3.1.2 病因理论的创新 | 第24页 |
3.2 病机认识的完善、创新与质疑 | 第24-27页 |
3.2.1 疾病病机 | 第24-26页 |
3.2.2 症状病机 | 第26-27页 |
3.3 消渴病理论体系的建立(消渴病分类) | 第27页 |
3.4 脉诊的进步 | 第27-28页 |
3.5 消渴病治则 | 第28页 |
3.6 小结 | 第28-29页 |
4 明清时期消渴理论的丰富与成熟 | 第29-39页 |
4.1 病因的总结、完善与创新 | 第29-31页 |
4.1.1 病因理论的总结 | 第29-30页 |
4.1.2 病因理论的完善 | 第30页 |
4.1.3 病因理论的创新 | 第30-31页 |
4.2 病机理论的发挥、质疑与创新 | 第31-36页 |
4.2.1 病机理论的发挥 | 第31-35页 |
4.2.2 病机理论的质疑 | 第35页 |
4.2.3 病机理论的创新 | 第35-36页 |
4.3 脉诊理论的继承与完善 | 第36页 |
4.4 消渴病分类理论的继承、丰富与扩展 | 第36-38页 |
4.4.1 分类理论的继承 | 第36页 |
4.4.2 分类理论的丰富 | 第36-37页 |
4.4.3 分类理论的扩展 | 第37-38页 |
4.5 消渴病合并内科杂症 | 第38页 |
4.5.1 消渴烦躁 | 第38页 |
4.5.2 消渴口舌干燥 | 第38页 |
4.5.3 消渴后虚乏 | 第38页 |
4.6 小结 | 第38-39页 |
5 消渴病的核心病机与传变规律 | 第39-52页 |
5.1 消渴病的核心病机讨论 | 第39-44页 |
5.1.1 脏腑定位在“脾” | 第39-40页 |
5.1.2 物质定位在“精” | 第40-41页 |
5.1.3 核心病机探讨 | 第41-44页 |
5.2 消渴病传变论述 | 第44-51页 |
5.2.1 他病传消渴 | 第44-49页 |
5.2.2 消渴传他病 | 第49-51页 |
5.3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结论 | 第52-54页 |
文献综述 | 第54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74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4-7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