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临床学论文--其他疗法论文--食养、食疗论文

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7-9页
1 绪论第9-16页
    1.1 课题来源第9页
    1.2 选题依据第9-10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体质的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食疗的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食疗咨询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未来智能化的健康咨询服务第13-14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的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2 体质理论与调理实践分析第16-23页
    2.1 体质的界定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中医体质的定义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体质的影响因素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体质的特征描述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第17页
    2.2 体质判定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体质判定的依据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体质诊断的方式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体质诊断产品调研第20页
    2.3 体质调理的方式第20-22页
    2.4 食对生命本体的重要性第22-23页
3 食疗基础理论及调研第23-48页
    3.1 食疗的基础知识理解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食疗概述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体质与食疗的关系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中医食疗与现代营养学的关系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食物的特性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食疗的原则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食物的类型及加工处理方式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食疗的过程第28页
    3.2 食疗的本质分析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饮食对体质产生影响的本质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食疗的选食逻辑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3.3 食疗市场现状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3.4 食疗咨询类产品的现状分析第31-36页
    3.5 针对体质食疗的用户研究第3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调研目标及规划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食疗认知的调研结果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体质诊断的现状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用户食疗的现状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用户食疗过程的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用户食疗需求总结第45-48页
4. 食疗咨询系统设计分析第48-62页
    4.1 食疗咨询系统的理论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食疗咨询系统的界定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咨询系统的构建基础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系统设计的概念及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4.2 食疗咨询系统的设计指导第50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食疗信息咨询的演变过程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食疗咨询系统的创新突破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食疗咨询系统中新的智能与逻辑的界定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智的因素具体阐述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食疗咨询信息归纳第55-56页
    4.3 食疗咨询系统构建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食疗咨询系统的构建要素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食疗咨询系统的构建原则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食疗咨询系统的系统模型第59-62页
5. 食疗咨询系统设计整合第62-82页
    5.1. 食疗咨询系统的定位第62页
    5.2 用户需求转化第62-63页
    5.3 系统的原型设计第63-65页
    5.4 食疗咨询系统的设计第65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体质诊断仪的设计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营养秤的设计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手机食疗咨询系统的界面设计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pad食疗咨询系统界面设计第69-82页
结论第82-83页
参考文献第83-85页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85-86页
致谢第86-87页
附录第87-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二十一世纪中医继承和发展的对策研究
下一篇:现代科学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医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