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变配气相位系统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1.2 可变配气相位机构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8-16页 |
1.2.1 有凸轮驱动机构 | 第9-14页 |
1.2.2 无凸轮驱动机构 | 第14-16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2 发动机热力过程分析建模及模型标定 | 第18-28页 |
2.1 热力过程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18-22页 |
2.1.1 数学模型 | 第18-19页 |
2.1.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19-22页 |
2.2 变工况时的燃烧放热率计算 | 第22-24页 |
2.3 模型标定 | 第24-2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3 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系统方案确定 | 第28-40页 |
3.1 发动机结构介绍 | 第28页 |
3.2 可变配气相位系统方案初选 | 第28-29页 |
3.2.1 可变配气相位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.2 可变配气相位系统方案比较 | 第29页 |
3.3 可变配气相位系统方案优选 | 第29-38页 |
3.3.1 优化方法 | 第30-33页 |
3.3.2 优化变量及优化过程 | 第33-35页 |
3.3.3 可变配气相位对发动机外特性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4 变工况条件下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| 第40-50页 |
4.1 通过节气门的流量系数和压降 | 第40-42页 |
4.2 变工况下各参数的变化规律 | 第42-44页 |
4.3 变工况下原机的性能 | 第44-45页 |
4.4 变工况下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5 基于多维模型的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分析 | 第50-68页 |
5.1 数学模型 | 第50-53页 |
5.2 多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53-57页 |
5.3 结果及分析 | 第57-66页 |
5.3.1 缸内气流运动 | 第57-60页 |
5.3.2 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布 | 第60-63页 |
5.3.3 缸内温度分布及 NO 浓度分布 | 第63-66页 |
5.3.4 发动机性能 | 第6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6.1 结论 | 第68-69页 |
6.2 展望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附录 | 第76-78页 |
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76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