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人性思想研究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目录 | 第8-10页 |
|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页 |
| 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| 一 关于《内经》人性来源问题的研究 | 第11页 |
| 二 关于《内经》人性思想的内容与特点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| 三 关于《内经》人性改善问题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第一章 《内经》的成书年代及版本流传 | 第16-26页 |
| 第一节 《内经》成书年代问题 | 第16-18页 |
| 第二节 《内经》传(版)本问题 | 第18-26页 |
| 一 《素问》传(版)本情况 | 第19-22页 |
| 二 《灵枢》传(版)本情况 | 第22-26页 |
| 第二章 《内经》人性思想的形而上根据 | 第26-40页 |
| 第一节 气是医哲学的理论基础 | 第26-28页 |
| 第二节 气分化为阴阳五行之气 | 第28-32页 |
| 一 阴阳是万物的纲纪 | 第29-31页 |
| 二 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| 第31-32页 |
| 第三节 “天人相参” | 第32-35页 |
| 第四节 “以气言人性”的影响 | 第35-40页 |
| 第三章 《内经》人性思想的内容与特点 | 第40-60页 |
| 第一节 以阴阳五行论形性 | 第40-53页 |
| 一 阴阳五态人 | 第40-43页 |
| 二 阴阳二十五种人 | 第43-51页 |
| 三 人性自然与人性有善有恶 | 第51-53页 |
| 第二节 重身重形的特点及影响 | 第53-56页 |
| 第三节 人性差异性与多样性 | 第56-60页 |
| 第四章 《内经》人性完善观点与理想人格追求 | 第60-83页 |
| 第一节 养性与养生相统一 | 第60-68页 |
| 一 德与寿有一致性 | 第60-63页 |
| 二 为“养生莫若养性”提供理论前提 | 第63-65页 |
| (一) 养性统领养生 | 第63-64页 |
| (二) “治未病” | 第64-65页 |
| 三 为理学联系道德实践与养生提供借鉴 | 第65-68页 |
| (一) 道德实践与养生相结合 | 第65-66页 |
| (二) “习静”到“主敬” | 第66-68页 |
| 第二节 和适情志 | 第68-77页 |
| — 情的善恶 | 第69-71页 |
| 二 五志七情 | 第71-74页 |
| 三 孙思邈的“无多无少”原则 | 第74-76页 |
| 四 理学借鉴了《内经》的情志内容 | 第76-77页 |
| 第三节 以平为期 | 第77-80页 |
| 第四节 理想人格 | 第80-83页 |
| 结语 | 第83-8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89-90页 |
| 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