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目的 | 第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4.1 资料收集 | 第12-13页 |
1.4.2 分析方法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社区矫正概述 | 第14-20页 |
2.1 社区矫正概念与性质 | 第14-15页 |
2.1.1 社区矫正概念 | 第14页 |
2.1.2 社区矫正性质 | 第14-15页 |
2.2 社区矫正特征 | 第15页 |
2.2.1 采取开放性刑罚执行方式 | 第15页 |
2.2.2 强调人伦与法律双向制约 | 第15页 |
2.2.3 工作内容丰富 | 第15页 |
2.3 我国社区矫正发展历程 | 第15-17页 |
2.3.1 地方探索阶段 | 第15-16页 |
2.3.2 试点、试行阶段 | 第16页 |
2.3.3 法律确认阶段 | 第16-17页 |
2.4 社区矫正理论来源 | 第17-18页 |
2.4.1 恢复性司法理念 | 第17页 |
2.4.2 刑事司法社会化理念 | 第17-18页 |
2.4.3 刑罚效益理念 | 第18页 |
2.5 社区矫正现实意义 | 第18-20页 |
2.5.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外在表现 | 第19页 |
2.5.2 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| 第19页 |
2.5.3 刑事司法根本目的的内在要求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我国社区矫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0-39页 |
3.1 我国社区矫正现状 | 第20-31页 |
3.1.1 社区矫正力量 | 第20-22页 |
3.1.2 社区矫正对象特征 | 第22-29页 |
3.1.3 社区矫正效果显著 | 第29-30页 |
3.1.4 社区矫正的弊端 | 第30-31页 |
3.2 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9页 |
3.2.1 立法存在缺失 | 第31-33页 |
3.2.2 矫正力量不强 | 第33-35页 |
3.2.3 执行存在不足 | 第35-37页 |
3.2.4 法律监督不力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路径分析 | 第39-49页 |
4.1 建立社区矫正法律体系 | 第39-40页 |
4.1.1 制定《社区矫正法》 | 第39-40页 |
4.1.2 地方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| 第40页 |
4.2 强化社区矫正力量 | 第40-42页 |
4.2.1 明确司法行政机关执行权 | 第40页 |
4.2.2 加强矫正队伍建设 | 第40-42页 |
4.2.3 保障经费来源 | 第42页 |
4.3 增强执行效果 | 第42-47页 |
4.3.1 做好审前调查评估工作 | 第42-43页 |
4.3.2 维护社区矫正刑罚性 | 第43-44页 |
4.3.3 创新执行方式 | 第44-45页 |
4.3.4 健全考核机制 | 第45-46页 |
4.3.5 加强部门配合 | 第46-47页 |
4.4 加大法律监督力度 | 第47-49页 |
4.4.1 保证必要的监督条件 | 第47页 |
4.4.2 正确使用量刑建议权 | 第47页 |
4.4.3 规范监督程序 | 第47页 |
4.4.4 保护服刑人员合法权益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49-52页 |
5.1 研究小结 | 第49-50页 |
5.1.1 发展趋势良好 | 第49页 |
5.1.2 压力持续增大 | 第49页 |
5.1.3 地区发展不平衡 | 第49页 |
5.1.4 受各方面因素制约 | 第49-50页 |
5.1.5 需要各主体共同作用 | 第50页 |
5.2 创新与不足 | 第50-51页 |
5.2.1 创新之处 | 第50-51页 |
5.2.2 不足之处 | 第51页 |
5.3 展望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6-57页 |
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