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7-9页 |
一、立论依据 | 第7页 |
二、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7-8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“叙事”与“故事” | 第9-10页 |
1.2 先秦叙事传统追溯 | 第10-13页 |
1.2.1 “结绳记事”期叙事 | 第10-11页 |
1.2.2 甲骨卜辞与青铜铭文 | 第11-12页 |
1.2.3 瞽史与历史故事 | 第12-13页 |
1.3 《列女传》之前史传叙事例举 | 第13-15页 |
1.3.1 《春秋》 | 第13页 |
1.3.2 《左传》 | 第13-14页 |
1.3.3 《史记》 | 第14-15页 |
1.4 刘向《列女传》叙事 | 第15-19页 |
1.4.1 继承 | 第15-16页 |
1.4.2 创新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《列女传》的编撰性质及“故事”内容 | 第19-29页 |
2.1 “戒天子”的谏书 | 第19-21页 |
2.1.1 成书背景 | 第19-21页 |
2.1.2 著述目的 | 第21页 |
2.2 多彩的女性群体 | 第21-29页 |
2.2.1 母亲的故事 | 第22-23页 |
2.2.2 妻子的故事 | 第23-25页 |
2.2.3 女儿的故事 | 第25-26页 |
2.2.4 其他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《列女传》讲“故事”的方式 | 第29-45页 |
3.1 整体结构 | 第29-32页 |
3.1.1 全书整体结构 | 第29-31页 |
3.1.2 各传内部结构 | 第31-32页 |
3.2 单篇内部结构 | 第32-39页 |
3.2.1 传、颂、图结合模式 | 第32-35页 |
3.2.2 “君子谓(曰)” | 第35-37页 |
3.2.3 “诗曰” | 第37-39页 |
3.3 材料组织 | 第39-45页 |
3.3.1 改编中加强寓意 | 第39-40页 |
3.3.2 对比中凸显主旨 | 第40-45页 |
第四章 《列女传》“故事”对后世影响 | 第45-53页 |
4.1 正史《列女传》的编撰 | 第45-46页 |
4.2 社会思想方面 | 第46-48页 |
4.2.1 贞节观与女教的发展 | 第46-47页 |
4.2.2 女性与政治关系定位 | 第47-48页 |
4.2.3 塑造与建构女性品性 | 第48页 |
4.3 文学方面 | 第48-53页 |
4.3.1 杂史传记的涌现 | 第48-49页 |
4.3.2 讲“故事”的方式 | 第49-51页 |
4.3.3 文学原型的渊薮 | 第51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附录 | 第59-75页 |
附录1:《列女传》“颂”辑汇(按类型排序) | 第59-65页 |
附录2:《列女传》“君子曰”辑汇(按传记排序) | 第65-69页 |
附录3:《列女传》“诗曰”辑汇(以《诗经》篇名排序) | 第69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