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24页 |
1.1 国内外铝土矿资源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1.1 世界铝土矿资源分布及特点 | 第10-11页 |
1.1.2 中国铝土矿资源分布及特点 | 第11-13页 |
1.2 铝土矿脱硅工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7页 |
1.2.1 化学选矿脱硅 | 第13-14页 |
1.2.2 生物选矿脱硅 | 第14-15页 |
1.2.3 物理选矿法 | 第15-17页 |
1.3 铝土矿浮选脱硅药剂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3.1 捕收剂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.2 调整剂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4 铝土矿浮选机理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1.4.1 矿物晶体与理化性质关系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4.2 浮选药剂作用行为研究 | 第21-23页 |
1.5 论文研究的思路、内容及意义 | 第23-24页 |
2 实验原料、设备及研究方法 | 第24-31页 |
2.1 矿样的采集与制备 | 第24-26页 |
2.1.1 实际矿石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1.2 单矿物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2.2 实验设备及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3 实验药剂 | 第27-28页 |
2.4 实验研究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4.1 实际矿石实验 | 第28页 |
2.4.2 纯矿物浮选实验 | 第28-29页 |
2.4.3 动电位测定 | 第29页 |
2.4.4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9页 |
2.4.5 气质联用检测 | 第29-30页 |
2.4.6 量子化学计算 | 第30-31页 |
3 实际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| 第31-35页 |
3.1. 物相组成 | 第31页 |
3.2 主要矿物的特征及嵌布关系 | 第31-33页 |
3.2.1 一水硬铝石 | 第31-33页 |
3.2.2 叶蜡石、伊利石、高岭石和绿泥石 | 第33页 |
3.3 矿石的结构特征 | 第33-3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4 实际矿石浮选脱硅实验 | 第35-47页 |
4.1 抑制剂实验 | 第35-37页 |
4.1.1 抑制剂选择实验 | 第35-36页 |
4.1.2 六偏磷酸钠用量实验 | 第36-37页 |
4.2 捕收剂实验 | 第37-39页 |
4.2.1 捕收剂选择实验 | 第37-38页 |
4.2.2 油酸131用量实验 | 第38-39页 |
4.3 碳酸钠用量实验 | 第39-40页 |
4.4 浮选流程结构实验 | 第40-46页 |
4.4.1 精选流程结构实验 | 第40-43页 |
4.4.2 扫选流程结构实验 | 第43-45页 |
4.4.3 全流程闭路实验 | 第45-46页 |
4.5 本章小结结论 | 第46-47页 |
5 单矿物浮选实验研究 | 第47-60页 |
5.1 调整剂实验研究 | 第47-53页 |
5.1.1 pH对矿物浮选的影响实验 | 第47-48页 |
5.1.2 碳酸钠用量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| 第48页 |
5.1.3 六偏磷酸钠为抑制剂 | 第48-50页 |
5.1.4 硅酸钠为抑制剂 | 第50-52页 |
5.1.5 氟硅酸钠为抑制剂 | 第52-53页 |
5.2 不同碘值油酸的浮选实验 | 第53-56页 |
5.2.1 油酸65对三种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5.2.2 油酸121对三种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5.2.3 油酸131对三种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| 第56页 |
5.3. | 第56-59页 |
5.3.1 不同碘值油酸对一水硬铝石浮选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5.3.2 三种油酸对叶蜡石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5.3.3 三种油酸对高岭石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6 铝土矿浮选过程的机理研究 | 第60-81页 |
6.1 矿物表面电性变化的研究 | 第60-76页 |
6.1.1 pH对矿物表面电位变化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6.1.2 矿物表面溶解对表面电位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6.1.3 调整剂对矿物表面电性的影响 | 第63-67页 |
6.1.4 油酸131对矿物表面电性的影响 | 第67-76页 |
6.2 矿物与药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| 第76-80页 |
6.2.1 一水硬铝石与药剂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77-78页 |
6.2.2 叶蜡石与药剂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78-79页 |
6.2.3 高岭石与药剂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79-80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7 结论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