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社会与环境论文--人类、资源、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文

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模式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7-11页
1 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国际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国内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新疆背景第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新疆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18页
    1.5 本文重点、难点、创新点与不足第18-20页
2 生态补偿模式的类型第20-23页
    2.1 分类标准一:空间尺度大小第20页
    2.2 分类标准二:补偿形态第20页
    2.3 分类标准三:综合归类分类第20-21页
    2.4 分类标准四:多方面多层次分类第21-22页
    2.5 分类标准五:融资渠道第22-23页
3 政府补偿模式与市场补偿模式研究第23-36页
    3.1 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模式第23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政府补偿模式中政府的功能定位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1 参与者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2 引导者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3 监管者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政府补偿模式的补偿方式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1 财政转移支付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2 征收补偿税费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3 缴纳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4 其他辅助性方式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政府补偿模式“投入/效率”模型与实证分析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.1 政府生态补偿“投入/效率”模型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.2 政府生态补偿“投入 / 效率”模型实证分析第27-30页
    3.2 市场主导的生态补偿模式研究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市场补偿模式的必要性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经济学理论肯定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2 自然资源定价模型为市场化提供必备条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3 政府补偿模式的不足随时间逐渐显露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4 市场化模式是发展趋势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市场补偿模式措施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市场交易制度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绿色偿付制度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3 生态标记制度第35-36页
4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模式的构建体系第36-52页
    4.1 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模式对比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补偿驱动因子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适用条件与范围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比较优势第40-41页
    4.2 新疆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4.3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模式的设计原则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总原则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系统性原则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辅助性原则第43-44页
    4.4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模式的设计标准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“两化一率”指标简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“两化一率”指标选取依据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指标权重赋值第46-49页
    4.5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模式设计:“混——动”生态补偿模式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“混——动”生态补偿模式目标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“混——动”生态补偿模式运行机制第51-52页
5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模式选择第52-71页
    5.1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现状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现状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新疆煤炭开采区生态补偿体制现状第53-55页
    5.2 基于时间划分的“新、旧矿区别治理”模式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旧煤矿补偿模式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新煤矿治理模式第56-58页
    5.3 基于空间划分的“南、北疆”煤矿区生态补偿模式第58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北疆煤矿区补偿模式选择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1 政府干预下的半市场化补偿模式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2 “煤炭跨省级”补偿模式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3 “煤汇交易”模式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南疆煤矿区补偿模式选择第63-65页
    5.4 其他补偿模式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因地制宜补偿模式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异地补偿模式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“补偿公司”模式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矿区“生态补偿标准市场化”模式第66-68页
    5.5 “混——动”生态补偿模式运行的辅助管理制度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补偿资金筹集管理制度化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化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补偿效率的检查评估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补偿激励措施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5 第三方监督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6 实时信息监控第69-71页
结语第71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75页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75-76页
致谢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Ⅱ-Ⅵ族半导体纳米粒子/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的研究
下一篇:南方欠发达县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--以江西省资溪县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