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·论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计算的理论和方法简介 | 第15-25页 |
·计算的量子化学方法及基函数 | 第15-19页 |
·M?ller-Plesset (MP) 微扰理论 | 第15页 |
·BSSE 和 CP 校正法 | 第15-17页 |
·基函数 | 第17-18页 |
·自然键轨道(NBO) 分析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手性识别基本原理 | 第19-20页 |
·构象手性 | 第19页 |
·构造手性 | 第19-20页 |
·手性识别和手性识别能计算公式 | 第20-21页 |
·手性识别 | 第20页 |
·手性识别能计算公式 | 第20-21页 |
·双立体面识别和双立体面识别能计算公式 | 第21-22页 |
·手性分子间作用形成复合物个数的理论计算 | 第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-25页 |
第三章 2-氟环氧乙烷与过氧化氢间手性识别作用的理论研究 | 第25-38页 |
·前言 | 第25-26页 |
·计算方法 | 第26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26-33页 |
·结构 | 第26-29页 |
·能量[D_e, D_0, De_(corr) 和 D_(0(corr))]和复合物的稳定性 | 第29-30页 |
·手性识别能和双立体面能 | 第30-32页 |
·光谱常数 | 第32-33页 |
·FO…,M- olOx…,PO…HOOH 复合物间的比较 | 第33-34页 |
·最大手性识别能 | 第33-34页 |
·手性识别的机理 | 第34页 |
·结论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8页 |
第四章 2-羟甲基环氧乙烷与氟乙醇间手性识别作用的理论研究 | 第38-50页 |
·前言 | 第38-39页 |
·计算方法 | 第39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39-47页 |
·结构 | 第39-42页 |
·能量[D_e, D_0, De(corr) 和 D_(0(corr))]和复合物的稳定性 | 第42-43页 |
·手性识别能和双立体面能 | 第43-45页 |
·光谱常数 | 第45-47页 |
·手性识别的机理 | 第47页 |
·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2-羟甲基环氧乙烷与乙醇间手性识别作用的理论研究 | 第50-62页 |
·前言 | 第50-51页 |
·计算方法 | 第51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51-57页 |
·结构 | 第51-53页 |
·能量[D_e, D_0, De(corr) 和 D_(0(corr))]和复合物的稳定性 | 第53-54页 |
·手性识别能和双立体面能 | 第54-56页 |
·光谱常数 | 第56-57页 |
·M-olOx…,PO…EtOH 复合物间的比较 | 第57-59页 |
·最大手性识别能 | 第57-59页 |
·手性识别的机理 | 第59页 |
·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
第六章 论文总结及展望 | 第62-64页 |
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