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贸易经济论文--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--商品流通论文--电子贸易、网上贸易论文

论P2P网贷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文献综述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文献综述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综述小结第15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1.4 研究创新第17-19页
第2章 P2P网贷和货币供应量概述第19-31页
    2.1 P2P网贷概述第19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P2P网贷概念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P2P网贷作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P2P网贷规模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行业监管体系第24-27页
    2.2 我国货币供应量相关概述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货币供应量概念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货币供应量规模第27-30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3章 P2P网贷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机理分析第31-43页
    3.1 P2P网贷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货币需求理论概述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3.2 P2P网贷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对货币供给影响分析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对货币乘数影响分析第32-35页
    3.3 P2P网贷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对利率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3.4 P2P网贷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影响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含义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标准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对中介目标的理论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1-43页
第4章 P2P网贷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3-55页
    4.1 模型的选择第43页
    4.2 变量的选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货币供应量变量选择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P2P网贷的变量选择第44页
    4.3 变量的处理和平稳性检验第44页
    4.4 协整检验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M0与P2P协整检验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M1与P2P协整检验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M2与P2P协整检验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LOAN与P2P协整检验第45-46页
    4.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46页
    4.6 构建VAR模型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M0与P2P的VAR模型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M1与P2P的VAR模型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M2与P2P的VAR模型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LOAN与P2P的VAR模型第49-50页
    4.7 脉冲响应函数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M0对P2P的脉冲相应函数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M1对P2P的脉冲相应函数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M2对P2P的脉冲相应函数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LOAN对P2P的脉冲相应函数第53-54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5章 政策建议第55-59页
    5.1 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对货币统计口径进行调整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对金融贷款业务进行改进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对社会融资总量进行完善第56页
    5.2 加强对P2P网贷的监管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明确行业监管主体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提高行业准入标准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建设个人征信体制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57-58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9-61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59页
    6.2 研究不足第59-60页
    6.3 研究展望第60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-67页
致谢第67-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XBRL通用分类标准的证券监管扩展分类标准研究--以上交所上市公司为例
下一篇: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与监管研究--以宝利国际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