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1.2 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第2章 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由来 | 第23-36页 |
2.1 中西科学会通的必要性 | 第23-24页 |
2.2 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 | 第24-25页 |
2.3 家学熏陶 | 第25-26页 |
2.4 师传 | 第26-31页 |
2.4.1 鹿善继 | 第26-27页 |
2.4.2 孙奇逢 | 第27-29页 |
2.4.3 魏文魁 | 第29-30页 |
2.4.4 穆尼阁 | 第30-31页 |
2.5 外出交游 | 第31-33页 |
2.6 对徐光启会通模式的继承 | 第33-36页 |
第3章 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| 第36-53页 |
3.1 “虽天各一隅,而理无不同”——中西会通的理论前提 | 第36-37页 |
3.2 “(学问)可因可革,不泥一成之见,亦不避蹈袭之嫌”——中西会通的客观态度 | 第37-38页 |
3.3 “镕各方之材质,入吾学之型范”——中西会通的实践模式 | 第38-49页 |
3.3.1 天文学 | 第38-43页 |
3.3.2 数学 | 第43-46页 |
3.3.3 力学 | 第46-47页 |
3.3.4 军事 | 第47-48页 |
3.3.5 水利 | 第48-49页 |
3.4 “存前哲之苦心,备后人之探讨”——中西会通的历史继承 | 第49页 |
3.5 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总结 | 第49-53页 |
第4章 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评价与思考 | 第53-61页 |
4.1 对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评价 | 第53-56页 |
4.2 思考与展望 | 第56-61页 |
4.2.1 薛凤祚科学精神气质讨论 | 第56-58页 |
4.2.2 从薛凤祚的中西科学会通看科学与儒学的关系 | 第58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7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