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6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引言 | 第12-13页 |
1.2 光合作用 | 第13-17页 |
1.2.1 类囊体结构介绍 | 第13-15页 |
1.2.2 光捕获天线(Light-harvesting) | 第15-17页 |
1.3 卟啉化合物的简介及其应用 | 第17-21页 |
1.3.1 卟啉化合物的简介 | 第17-18页 |
1.3.2 卟啉化合物的应用 | 第18-21页 |
1.4 碳纳米管简介及其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4.1 碳纳米管简介 | 第21-22页 |
1.4.2 碳纳米管功能化修饰 | 第22页 |
1.5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(SECM) | 第22-25页 |
1.5.1 SECM 的简介 | 第22-23页 |
1.5.2 SECM 的工作原理 | 第23-24页 |
1.5.3. SECM 的应用 | 第24页 |
1.5.4 SECM 展望 | 第24-25页 |
1.6 论文的整体构想及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利用卟啉金纳米核壳结构对光合作用中光捕获天线的模型构建 | 第26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26-27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7-30页 |
2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27页 |
2.2.2 四羟基苯基卟啉的合成 | 第27-28页 |
2.2.3 仿生模型的构建 | 第28-30页 |
2.2.3.1 ITO 导电玻璃的功能化 | 第29页 |
2.2.3.2 卟啉金纳米核壳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2.3 构建仿生模型的材料表征 | 第30-37页 |
2.3.1 电化学表征 | 第30-31页 |
2.3.2 光谱表征 | 第31-34页 |
2.3.3 SEM、TEM 和 XPS 表征 | 第34-37页 |
2.3.4 光电化学表征 | 第37页 |
2.4 本章结论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卟啉纳米金核壳复合结构/碳纳米管仿生模型的光捕获电子的研究 | 第39-50页 |
3.1 引言 | 第39-40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0-43页 |
3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40-41页 |
3.2.2 超微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| 第41-43页 |
3.3 UV-VIS/SECM 对仿生模型的研究 | 第43-49页 |
3.3.1 组成模型的个成分的研究 | 第44-46页 |
3.3.2 不同激发波长 | 第46-47页 |
3.3.3 不同 BQ 浓度 | 第47-48页 |
3.3.4 光捕获电子转移机理 | 第48-49页 |
3.4 本章结论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卟啉金纳米复合结构对谷胱甘肽的光电化学传感研究 | 第50-59页 |
4.1 引言 | 第50-52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52-53页 |
4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52页 |
4.2.2 ITO 修饰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| 第52-53页 |
4.3 GSH 的光化学氧化 | 第53-58页 |
4.3.1 谷胱甘肽在 ITO 修饰电极上的光电氧化行为 | 第53-54页 |
4.3.2 条件优化 | 第54-56页 |
4.3.3 不同浓度的谷胱甘肽在卟啉金纳米核壳结构/碳纳米管修饰 ITO 电极上的光电氧化行为 | 第56-58页 |
4.4 本章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77页 |
在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