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绪论 | 第11-28页 |
| 一、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二、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3-23页 |
| (一)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品牌形成机理和成长路径相关研究 | 第13-17页 |
| (二)撒尼刺绣相关研究 | 第17-20页 |
| (三)区域品牌相关理论和概念阐述 | 第20-23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四、彝族撒尼支系及进入田野点的基本情况 | 第24-28页 |
| (一)彝族撒尼人概况 | 第24-26页 |
| (二)田野点基本情况 | 第26-28页 |
| 第一章 少数民族刺绣产业化的典范:撒尼刺绣 | 第28-36页 |
| 一、产值超亿元的刺绣产业 | 第28-30页 |
| 二、特定空间成就的品牌 | 第30-34页 |
| (一)旅游业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| 第30-31页 |
| (二)遗产地选择的绿色环保产业 | 第31-32页 |
| (三)石林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| 第32-33页 |
| (四)刺绣产品的市场需求 | 第33-34页 |
| 小结 | 第34-36页 |
| 第二章 撒尼刺绣品牌识别的积淀 | 第36-56页 |
| 一、地方叙事中的撒尼刺绣 | 第36-41页 |
| (一)文献中的刺绣 | 第36-37页 |
| (二)民间文学中的刺绣 | 第37-40页 |
| (三)民俗中的刺绣 | 第40-41页 |
| 二、作为文化资源的撒尼刺绣:可识别的工艺 | 第41-51页 |
| (一)撒尼刺绣工艺 | 第41-48页 |
| (二)可清晰识别的艺术特征 | 第48-49页 |
| (三)多重的文化内涵 | 第49-51页 |
| 三、撒尼刺绣的变迁与符号的重构 | 第51-54页 |
| 小结 | 第54-56页 |
| 第三章 撒尼刺绣区域品牌形成 | 第56-66页 |
| 一、撒尼刺绣产业集群生成之路 | 第56-62页 |
| (一)萌芽阶段--手工制作自产自销阶段(1978-1986年) | 第56-57页 |
| (二)初具雏型阶段(1989-2002年) | 第57-59页 |
| (三)产业集群的生成(2002年以来至今) | 第59-62页 |
| 二、政府干预下撒尼刺绣品牌生成 | 第62-65页 |
| (一)阿诗玛刺绣包获奖 | 第62-63页 |
| (二)彝族(撒尼)刺绣“申遗”成功 | 第63-64页 |
| (三)撒尼刺绣非遗品牌效应 | 第64-65页 |
| 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第四章 撒尼刺绣品牌成长路径 | 第66-76页 |
| 一、撒尼人对刺绣品质量的控制 | 第66-69页 |
| (一)行业组织对刺绣品质量的掌控 | 第66-67页 |
| (二)激励系统中对产品质量的把控 | 第67-69页 |
| 二、被展示的刺绣--品牌进一步的传播 | 第69-75页 |
| (一)“非遗”传承人毕跃英的传承活动 | 第69-70页 |
| (二)善于借用的传习馆 | 第70-72页 |
| (三)博物馆对文化主体的保护 | 第72-73页 |
| (四)企业的展示 | 第73-75页 |
| 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第五章 撒尼刺绣品牌成长困境及提升对策 | 第76-87页 |
| 一、品牌成长的困境 | 第76-80页 |
| (一)内部的消解 | 第76-79页 |
| (二)缺乏风险防控预警机制 | 第79-80页 |
| 二、对策建议 | 第80-86页 |
| (一)尊重品牌持有人,塑造品牌核心价值 | 第80-82页 |
| (二)为品牌的管理和维护提供组织保障 | 第82-83页 |
| (三)政府主导、区域多重力量协作促进品牌成长 | 第83-86页 |
| 小结 | 第86-87页 |
| 结语 | 第87-8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| 附录 | 第93-96页 |
| A、田野调查路线图 | 第93-94页 |
| B、社区图 | 第94-95页 |
| C、撒尼刺绣各级代表性传承人(截止2018年5月) | 第95-96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| 第96-97页 |
| 后记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