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24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2 光催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2.1 光催化技术发展背景 | 第12页 |
1.2.2 光催化机理 | 第12-13页 |
1.2.3 提高光催化效率的思路 | 第13页 |
1.3 石墨相碳化氮(G-C_3N_4)简述及其改性 | 第13-15页 |
1.3.1 g-C_3N_4简述 | 第13-14页 |
1.3.2 常见的g-C_3N_4改性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基于G-C_3N_4二维(2D)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| 第15-22页 |
1.4.1 二维纳米材料简述 | 第15-17页 |
1.4.2 g-C_3N_4二维材料的制备及其特点 | 第17-18页 |
1.4.3 基于g-C_3N_4二维光催化复合材料的构建 | 第18-22页 |
1.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其方法 | 第24-29页 |
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4页 |
2.1.2 实验设备 | 第24-25页 |
2.2 主要表征手段 | 第25-26页 |
2.2.1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5页 |
2.2.2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25页 |
2.2.3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和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25-26页 |
2.2.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26页 |
2.2.5 紫外-可见漫反射光谱(DRS) | 第26页 |
2.2.7 稳态荧光光谱(PL) | 第26页 |
2.2.8 瞬态荧光光谱(TR-PL) | 第26页 |
2.2.9 孔径分布与比表面积(BET) | 第26页 |
2.3 光催化反应 | 第26-29页 |
2.3.1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| 第27页 |
2.3.2 光催化还原CO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2D/2DrGO/g-C_3N_4光催化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性能 | 第29-40页 |
3.1 引言 | 第29-30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0-31页 |
3.2.1 样品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3.2.2 光催化性能 | 第31页 |
3.2.3 材料表征 | 第3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1-38页 |
3.3.1 XRD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3.2 SEM和TEM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.3 BET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4 FTIR分析 | 第34页 |
3.3.5 UV-vis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6 PL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.7 光催化性能和机理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直接Z型2D/2DMoS_2/g-C_3N_4光催化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性能 | 第40-51页 |
4.1 引言 | 第40-41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41-42页 |
4.2.1 样品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4.2.2 光催化性能 | 第42页 |
4.2.3 材料表征 | 第42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0页 |
4.3.1 XRD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3.2 SEM分析 | 第43页 |
4.3.3 XPS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3.4 FTIR分析 | 第45页 |
4.3.5 UV-vis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3.6 PL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3.7 TR-PL分析 | 第47页 |
4.3.8 光催化性能和机理分析 | 第47-5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间接Z型2D/2DMoS_2/rGO/g-C_3N_4光催化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性能 | 第51-61页 |
5.1 引言 | 第51-52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52-53页 |
5.2.1 样品的制备 | 第52-53页 |
5.2.2 光催化性能 | 第53页 |
5.2.3 材料表征 | 第53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3-59页 |
5.3.1 XRD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3.2 SEM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3.3 FTIR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3.4 UV-vis分析 | 第56页 |
5.3.5 PL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3.6 TR-PL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3.7 光催化性能机理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6.1 结论 | 第61-62页 |
6.2 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