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--环境监测论文--水质监测论文

微型化液液萃取技术在环境水样中痕量污染物分析的应用

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第1章 绪论第12-23页
 1 液液萃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12-19页
   ·液相微萃取形式及其在环境水样分析中的应用第12-17页
     ·单滴液相微萃取及应用第13-14页
     ·顶空液相微萃取及应用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分散液液微萃取及应用第16-17页
   ·浊点萃取技术及其在环境水样分析中的应用第17-19页
 2 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9-23页
   ·研究对象及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·研究现状第20-21页
     ·GSM 和MIB 的研究现状第20页
     ·汞离子的研究现状第20-21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1-23页
第2章 液相微萃取-气相色谱/质谱联用测定自来水厂水源水及出厂水中的土臭素和2-甲基异冰片第23-35页
 1 前言第23-24页
 2 实验部分第24-25页
   ·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4页
   ·样品前处理过程第24页
     ·顶空液相微萃取过程第24页
     ·单滴液相微萃取过程第24页
   ·色谱/质谱条件第24-25页
 3 结果与讨论第25-34页
   ·两种前处理方式萃取条件优化第25-31页
     ·顶空液相微萃取条件优化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·萃取溶剂的选择第26页
       ·溶剂体积的选择第26页
       ·搅拌速率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·盐效应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·平衡时间和萃取时间的选择第28页
     ·单滴液相微萃取条件优化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·萃取溶剂的优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·萃取溶剂体积的优化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·搅拌速率的优化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·盐效应第31页
       ·萃取温度和时间的优化第31页
   ·两种前处理方式的比较第31-32页
   ·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第32页
   ·实际水样分析、加标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第32-34页
 4 结论第34-35页
第3章 分散液液微萃取-反萃取技术与毛细管区带电泳联用检测环境水样中的Hg~(2+)第35-45页
 1 前言第35页
 2 实验部分第35-36页
   ·实验仪器及试剂第35-36页
   ·电泳分析程序第36页
   ·分散液液微萃取-反萃取过程第36页
 3 结果与讨论第36-43页
   ·Hg~(2+)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第36-38页
   ·分散液液微萃取-反萃取条件优化第38-41页
     ·螯合反应条件优化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样品pH 的选择第38页
       ·PAN 含量的选择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反应时间第39页
     ·分散液液微萃取条件优化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·萃取溶剂种类和体积的选择第39页
       ·分散剂种类和体积的选择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·萃取时间第40-41页
     ·反萃取技术条件优化第41页
       ·L-半胱氨酸体积选择第41页
       ·超声时间选择第41页
   ·干扰离子第41页
   ·分析方法特征第41-42页
   ·实际水样的分析第42-43页
 4 结论第43-45页
第4章 浊点萃取-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环境水样中的Hg~(2+)第45-52页
 1 前言第45页
 2 实验部分第45-46页
   ·实验仪器及试剂第45-46页
   ·浊点萃取过程第46页
 3 结果与讨论第46-51页
   ·吸收波长的选择第46-47页
   ·样品pH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·PAN 浓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第48页
   ·Triton X-114 含量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·离子强度的影响第49页
   ·水浴温度和时间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·稀释剂的选择第50页
   ·共存离子的影响第50页
   ·线性范围和检出限第50页
   ·实际样品分析第50-51页
 4 结论第51-52页
论文总结第52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6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65-67页
致谢第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固相萃取—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环境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研究
下一篇:缺氧/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效能及运行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