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药用作物论文--菌类论文

茯苓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前言第12-22页
    1 茯苓概述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开发与应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分布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茯苓的发展历史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 茯苓的药理功效及应用第15-16页
    2 茯苓的复壮和生长速度的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3 菌核水溶性多糖、总三萜含量测定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茯苓多糖的研究进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针对茯苓总三萜的研究第18页
    4 茯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4.1 茯苓遗传特性的研究进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4.2 茯苓的繁殖概述第19页
    5 茯苓亲缘关系的研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5.1 拮抗反应的初步分类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5.2 基于DNA分子标记对茯苓品种的分类第20-21页
    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-22页
第二章 菌株的收集复壮与保藏第22-28页
    1 培养基的筛选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小结与分析第23页
    2 茯苓菌株的复壮与保藏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小结与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3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小结与分析第25页
    4 农艺性状的检测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4.2 小结与分析第26页
    5 结果与讨论第26-28页
第三章 菌核多糖、总三萜含量测定第28-36页
    1 茯苓多糖的提取与检测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与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多糖检测波长的确定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苯酚的用量考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浓硫酸的用量选择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4 确定反应时间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5 葡萄糖标准曲线制作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6 茯苓多糖的提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7 多糖含量的检测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小结与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苯酚用量试验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浓硫酸最适浓度的选择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反应时间的检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31页
    2 茯苓总三萜含量的检测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总三萜的提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熊果酸检测波长的确定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香草醛-冰乙酸的用量考察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高氯酸的用量选择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5 最佳加入量标准曲线的制作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6 总三萜含量的测定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小结与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香草醛-冰乙酸用量实验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高氯酸最适浓度的选择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熊果酸标准曲线第34页
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34-36页
第四章 亲缘关系的分类第36-47页
    1 菌株亲本间的拮抗反应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材料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试验方法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小结与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2 基于I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7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37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DNA的提取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DNA的检测与浓度测定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引物的筛选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反应体系中影响因素的优化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5 退火温度的筛选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6 最佳因素下的ISSR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7 基于ISSR的聚类分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小结与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45-47页
全文总结、讨论评价及展望第47-50页
    1 总结第47-48页
    2 讨论与评价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菌种的复壮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基于农艺性状、有效成分含量对菌种的评价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拮抗试验与分子标记的差异第48-49页
    3 展望第49页
    4 创新点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5页
致谢第55-56页
作者简介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氮密互作对云烟99产量与质量的影响
下一篇:井窖式移栽下覆盖物及移栽期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