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英文缩略语 | 第8-11页 |
1 前言 | 第11-12页 |
2 资料与方法 | 第12-14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12页 |
2.2 纳入及排除标准 | 第12页 |
2.2.1 纳入标准 | 第12页 |
2.2.2 排除标准 | 第12页 |
2.3 一般资料 | 第12-13页 |
2.4 CTP分级、MELD评分及MELD-Na评分 | 第13页 |
2.4.1 CTP分级 | 第13页 |
2.4.2 MELD评分 | 第13页 |
2.4.3 MELD-Na评分 | 第13页 |
2.5 统计方法 | 第13-14页 |
2.5.1 计量资料 | 第13-14页 |
2.5.2 计数资料 | 第14页 |
2.5.3 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建立及分析 | 第14页 |
2.5.4 Kaplan-Meier曲线分析 | 第14页 |
3 结果 | 第14-22页 |
3.1 一般资料的比较 | 第14-16页 |
3.2 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指标与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6-17页 |
3.3 肝硬化后消化道出血独立危险因素的分析和确定 | 第17-18页 |
3.4 独立危险因素的KM曲线分析 | 第18-19页 |
3.5 建立预测肝硬化后消化道出血的Cox风险回归评分系统 | 第19页 |
3.6 不同模型的KM曲线分析 | 第19-20页 |
3.7 Cox回归评分系统诊断价值分析 | 第20-22页 |
4 讨论 | 第22-25页 |
4.1 肝硬化后消化道出血预测模型研究的意义 | 第22页 |
4.2 肝硬化后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自建模型C-Score的建立 | 第22-24页 |
4.2.1 肝性脑病与肝硬化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4.2.2 腹水程度与肝硬化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| 第23页 |
4.2.3 低钠血症与肝硬化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| 第23页 |
4.2.4 凝血酶原时间(PT)延长与肝硬化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4.3 自建模型C-Score、CTP分级、MELD评分、MELD-Na评分的对比 | 第24-25页 |
5 结论 | 第25-26页 |
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| 第26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0页 |
综述 | 第30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个人简历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