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1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4页 |
资料与方法 | 第14-25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14-16页 |
1.1 病例来源 | 第14页 |
1.2 一般情况 | 第14页 |
1.3 诊断标准 | 第14-16页 |
1.4 纳入标准 | 第16页 |
1.5 排除标准 | 第16页 |
1.6 剔除或脱落标准 | 第16页 |
2 治疗方法 | 第16-17页 |
2.1 对照组治疗方法 | 第16-17页 |
2.2 治疗组治疗方法 | 第17页 |
3 意外事件的处理 | 第17-18页 |
4 观察指标 | 第18-20页 |
4.1 综合指标 | 第18-19页 |
4.2 实验室指标 | 第19页 |
4.3 观察时间 | 第19页 |
4.4 疗效标准 | 第19-20页 |
5 统计方法 | 第20页 |
6 研究结果 | 第20-25页 |
6.1 “固本通络”组和甲氨蝶呤组均衡性比较 | 第20-21页 |
6.2 “固本通络”组和甲氨蝶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| 第21-25页 |
讨论 | 第25-46页 |
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| 第25-33页 |
1.1 概述 | 第25页 |
1.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 | 第25-27页 |
1.3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| 第27-28页 |
1.4 现代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| 第28-31页 |
1.5 现代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| 第31-33页 |
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| 第33-36页 |
2.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名的概述 | 第33-34页 |
2.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| 第34-36页 |
3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依据 | 第36-38页 |
4 取穴依据 | 第38-42页 |
5 对照组选择依据 | 第42页 |
6 实验室指标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 | 第42-46页 |
结论与不足 | 第46-48页 |
1 结论 | 第46-47页 |
2 不足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9页 |
附录一 | 第59-60页 |
附录二 | 第60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