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3-20页 |
1.1 当代小麦育种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1.2 小麦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遗传表现 | 第15-16页 |
1.3 小麦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4 小麦抗寒能力的生物学研究与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5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2 四个小麦杂交组合F1代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| 第20-36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20页 |
2.1.2 试验材料的播种 | 第20页 |
2.1.3 小麦性状的观测统计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1.4 数据统计及处理 | 第21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33页 |
2.2.1 四个小麦杂交组合F1代农艺性状表型统计分析 | 第21-28页 |
2.2.2 四个小麦杂交组合F1代品质性状测定分析 | 第28-33页 |
2.3 小结与讨论 | 第33-36页 |
3 四个小麦杂交组合父本性状配合力分析 | 第36-46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36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36页 |
3.3 数据的分析方法 | 第36-39页 |
3.3.1 区、组间方差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2 配合力效应值估算 | 第37-38页 |
3.3.3 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估算 | 第38页 |
3.3.4 配合力基因型方差估算 | 第38页 |
3.3.5 超亲优势估算 | 第38-39页 |
3.4 四个小麦杂交组合父本农艺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| 第39-42页 |
3.4.1 四个小麦杂交组合父本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4.2 四个小麦杂交组合父本农艺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4.3 四个小麦杂交组合父本农艺性状超亲优势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5 小麦杂交组合父本品质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5.1 四个小麦杂交组合父本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5.2 四个小麦杂交组合父本品质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5.3 四个小麦杂交组合父本品质性状超亲优势分析 | 第44页 |
3.6 小结与讨论 | 第44-46页 |
4 小麦杂交组合 F1 代抗寒能力初探 | 第46-58页 |
4.1 试验材料 | 第46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46-47页 |
4.2.1 小麦的种植 | 第46页 |
4.2.2 小麦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| 第46-47页 |
4.3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6页 |
4.4.1 小麦杂交组合 F1 代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4.2 小麦杂交组合 F1 代过氧化物酶活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4.3 小麦杂交组合 F1 代过氧化氢酶活性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4.4 小麦杂交组合 F1 代丙二醛含量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4.5 小麦杂交组合 F1 代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4.6 小麦杂交组合 F1 代游离脯氨酸含量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4.7 小麦杂交组合 F1 代幼苗电导率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5 小结与讨论 | 第56-58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