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赫金理论视阈下的对话传播初探
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.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11-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对话传播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对话传播的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理论基础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| 第15-20页 |
1.3.1 理论基础 | 第15-17页 |
1.3.2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页 |
1.3.3 创新之处 | 第17-20页 |
2.巴赫金的对话观 | 第20-27页 |
2.1 巴赫金对话思想的缘起 | 第20-21页 |
2.2 巴赫金对话思想的表征 | 第21-24页 |
2.3 巴赫金对话理论构建 | 第24-27页 |
3.狂欢·复调对人主体性的二元催化 | 第27-39页 |
3.1 狂欢:一种极端的对话形式 | 第27-30页 |
3.1.1 狂欢节的基本特征 | 第28-30页 |
3.1.2 狂欢理论中的对话 | 第30页 |
3.2 “众声合唱”中的互动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2.1 复调小说的基本特征 | 第30-33页 |
3.2.2 复调小说理论中的对话 | 第33-34页 |
3.3 狂欢、复调理论的传播学运用 | 第34-39页 |
3.3.1 对传播模式的重构与延伸 | 第34-37页 |
3.3.2 对受众研究的颠覆与再造 | 第37-39页 |
4.对话传播的理论探索与现实聚焦 | 第39-48页 |
4.1 传播领域的对话性 | 第39-41页 |
4.2 对话传播的主要概念 | 第41-48页 |
4.2.1 对话传播的定义与形式 | 第41-42页 |
4.2.2 对话传播的模式 | 第42-43页 |
4.2.3 对话传播的特点 | 第43-44页 |
4.2.4 对话传播的原则 | 第44-45页 |
4.2.5 对话传播的条件 | 第45-46页 |
4.2.6 对话传播的意义 | 第46-48页 |
5.对话传播的现实功能 | 第48-55页 |
5.1 对交际模式的解构与重构 | 第48-50页 |
5.2 对舆论稳定的解压与疏导 | 第50-52页 |
5.3 对多元文化平台交流的促进与引领 | 第52-55页 |
6.结语 | 第55-58页 |
6.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55-56页 |
6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附录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