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9-12页 |
(一)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| 第9-11页 |
(二)国外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四、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内涵 | 第14-21页 |
第一节 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依据 | 第14-17页 |
一、意识形态概述 | 第14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7页 |
第二节 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及其功能 | 第17-21页 |
一、意识形态与执政党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二、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功能 | 第18-19页 |
三、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及其要素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| 第21-29页 |
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过程 | 第21-26页 |
一、拨乱反正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| 第21-22页 |
二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| 第22-23页 |
三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| 第23-25页 |
四、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因素 | 第26-29页 |
一、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| 第26-27页 |
二、对意识形态的认识水平 | 第27页 |
三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、特点和规律 | 第29-37页 |
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的基本原则 | 第29-31页 |
一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 | 第29-30页 |
二、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的原则 | 第30页 |
三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的原则 | 第30-31页 |
四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原则 | 第31页 |
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 | 第31-33页 |
一、价值取向体现阶级性和与人民性的统一 | 第31-32页 |
二、目标体系建设体现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| 第32页 |
三、实施路径体现全局性和连贯性的统一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 | 第33-37页 |
一、意识形态建设与物质利益相协调的规律 | 第33-34页 |
二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认知发展相符合的规律 | 第34-35页 |
三、意识形态建设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规律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策略 | 第37-45页 |
第一节 当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现实危机 | 第37-40页 |
一、社会意识多元化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负面影响 | 第37-38页 |
二、西方话语霸权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 | 第38-39页 |
三、信息网络化弱化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 | 第39页 |
四、部分党员和干部行为示范的缺失对党的意识形态说服力 | 第39页 |
五、“和平演变”对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法 | 第40-45页 |
一、坚持理论创新,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| 第40-41页 |
二、重视对社会各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| 第41页 |
三、坚持主流媒体新闻党性原则,把握舆论导向 | 第41-43页 |
四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