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土力学、地基基础工程论文--地基基础论文--桩基及深基础论文--桩基论文

基于软土地基建筑物迫降纠倾的数值分析与应用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5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1.2 建(构)筑物倾斜原因及控制标准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建(构)筑物倾斜原因分析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建(构)筑物倾斜控制标准第13-15页
    1.3 既有建筑物常用纠倾方法概述与分类第15-16页
    1.4 多层建筑物基础分析与设计方法发展概况第16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上部结构、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研究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上部结构-桩基-地基共同作用原理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上部结构、基础以及地基共同作用分析方法第19-23页
    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3-25页
第二章 截桩迫降纠倾技术应用研究第25-37页
    2.1 既有工程背景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工程概况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场地地形、地貌特征第26-27页
    2.2 建筑倾斜原因分析及纠倾方案设计施工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建筑倾斜原因分析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纠倾方案设计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纠倾方案实施第31-33页
    2.3 纠倾设计效果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止倾效果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纠倾效果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5-37页
第三章 共同作用有限元分析理论第37-56页
    3.1 有限单元法简介第37-38页
    3.2 土工有限元基本理论第38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有限元形函数形式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土体有效应力分析法总控方程[30-32]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考虑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基本方程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三维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有限元基本方程第45-47页
    3.3 共同作用非线性分析地基模型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临界状态塑性模型(Critical state plasticity model)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初始固结线与膨胀线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屈服函数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ABAQUS 中土性参数的确定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界面接触面模拟第50-51页
    3.4 共同作用子结构法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共同分析的子结构法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共同作用分析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3.5 上部结构分析模型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砌体匀质化单元描述及材料参数确定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圈梁、构造柱参数确定第54-55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四章 有限元与实际工程结果对比分析第56-114页
    4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模型尺寸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材料属性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单元类型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边界条件和荷载施加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接触单元第60-61页
    4.2 计算结果分析第61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地基变形形状分析第61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上部结构与基础内力位移分析第71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基坑开挖前后周围水位线与影响范围性状分析第85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考虑止水帷幕后基坑周围水位线及影响范围分析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考虑截桩后数值模型分析第93-111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111-114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14-118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114-116页
    5.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16-118页
参考文献第118-121页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21-122页
致谢第122-124页
刘春原教授历届学生硕士学位论文一览表第124-125页

论文共12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泾河新城控规弹性控制策略研究
下一篇: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铺地关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