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1 绪论 | 第9-26页 |
| 1.1 滇池水污染现状与污水处理进展 | 第9-11页 |
| 1.1.1 滇池水环境污染现状 | 第9-10页 |
| 1.1.2 滇池流域污水处理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| 1.2 氧化沟工艺的原理和类型 | 第11-17页 |
| 1.2.1 氧化沟的基本原理及发展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氧化沟工艺的应用类型 | 第12-16页 |
| 1.2.3 氧化沟工艺的优缺点 | 第16-17页 |
| 1.3 氧化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因素 | 第17-19页 |
| 1.3.1 氧化沟生物脱氮效果的影响因素 | 第17-18页 |
| 1.3.2 氧化沟生物除磷效果的影响因素 | 第18-19页 |
| 1.3.3 影响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因素 | 第19页 |
| 1.4 底部微孔曝气氧化沟的应用 | 第19-20页 |
| 1.4.1 常见的氧化沟曝气设备 | 第19-20页 |
| 1.4.2 底部微孔曝气氧化沟的应用特性 | 第20页 |
| 1.5 氧化沟模拟研究的进展 | 第20-22页 |
| 1.5.1 氧化沟模拟研究的目的 | 第20页 |
| 1.5.2 氧化沟模拟研究的思路 | 第20-21页 |
| 1.5.3 等比例缩小氧化沟模拟研究 | 第21页 |
| 1.5.4 SBR 耦合氧化沟模拟研究 | 第21-22页 |
| 1.6 课题来源、研究意义及目的 | 第22-23页 |
| 1.6.1 课题来源 | 第22-23页 |
| 1.6.2 研究意义 | 第23页 |
| 1.6.3 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| 1.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3-26页 |
| 1.7.1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1.7.2 技术路线图 | 第24-26页 |
| 2 研究方法 | 第26-33页 |
| 2.1 昆明市某氧化沟工艺介绍 | 第26-27页 |
| 2.2 试验装置 | 第27-30页 |
| 2.2.1 试验装置介绍 | 第27-28页 |
| 2.2.2 试验装置工艺流程 | 第28-29页 |
| 2.2.3 试验装置运行条件 | 第29-30页 |
| 2.3 试验材料 | 第30-31页 |
| 2.4 检测指标及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2.4.1 采样方法 | 第31页 |
| 2.4.2 检测方法 | 第31页 |
| 2.4.3 主要设备和仪器 | 第31-32页 |
| 2.5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3 昆明某氧化沟工艺问题解析 | 第33-41页 |
| 3.1 氧化沟处理工艺水质特性 | 第33-34页 |
| 3.2 氧化沟溶解氧分布 | 第34-37页 |
| 3.3 碳源利用不充分 | 第37-39页 |
| 3.4 能耗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3.5 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4 底部微孔曝气氧化沟分区供氧及优化运行技术研究 | 第41-53页 |
| 4.1 氧化沟不同分区供氧曝气模式的确定 | 第41页 |
| 4.2 试验方法 | 第41-42页 |
| 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1页 |
| 4.3.1 溶解氧分布 | 第42-44页 |
| 4.3.2 不同分区下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4.3.3 不同分区下总氮去除效果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4.3.4 不同分区下总磷去除效果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4.3.5 不同分区下模拟装置中微生物活性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4.3.6 不同分区下模拟装置中碳源利用情况分析 | 第48-51页 |
| 4.4 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5 氧化沟工艺升级改造与实施效果分析 | 第53-59页 |
| 5.1 升级改造方案与应用 | 第53页 |
| 5.2 氧化沟底部曝气方案 | 第53-55页 |
| 5.3 实施效果与优化运行 | 第55-58页 |
| 5.3.1 单个 AO 卡鲁赛尔氧化沟出水效果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5.3.2 多个 AO 卡鲁赛尔氧化沟出水效果分析 | 第56-57页 |
| 5.3.3 溶解氧强度对好氧区长度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| 5.4 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6 结论 | 第59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