诺西HLRN+X容灾备份网络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0页 |
| 1.1 本课题的意义及背景综述 | 第8页 |
| 1.2 相关计划研究内容 | 第8-9页 |
| 1.3 本章小结 | 第9-10页 |
| 第2章 HLR概述 | 第10-17页 |
| 2.1 什么是HLR | 第10页 |
| 2.2 HLR功能 | 第10页 |
| 2.3 业务种类 | 第10-11页 |
| 2.4 HLR主要涉及到的接口协议 | 第11页 |
| 2.5 HLR MAP消息分类 | 第11-16页 |
| 2.5.1 移动性业务 | 第11-13页 |
| 2.5.2 操作与维护业务 | 第13-14页 |
| 2.5.3 GPRS上下文激活业务 | 第14页 |
| 2.5.4 短消息业务管理业务 | 第14-15页 |
| 2.5.5 与补充业务相关的业务 | 第15-16页 |
| 2.5.6 呼叫处理业务 | 第16页 |
| 2.6 本章小结 | 第16-17页 |
| 第3章 N+1容灾备份网络分析 | 第17-21页 |
| 3.1 HLR N+1容灾备份网络组网 | 第17-19页 |
| 3.2 N+1容灾备份网络问题分析 | 第19-20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| 第4章 N+1容灾备份网络改造研究 | 第21-45页 |
| 4.1 N+1容灾备份网络改造方式分析 | 第21-28页 |
| 4.1.1 “1+1”容灾备份方式 | 第21-23页 |
| 4.1.2 “N+X”容灾备份方式 | 第23-25页 |
| 4.1.3 分布式容灾方式 | 第25-27页 |
| 4.1.4 方式讨论结论 | 第27-28页 |
| 4.2 “N+1”向“N+X”组网演进研究 | 第28-40页 |
| 4.2.1 N+X组网调整需求 | 第28-31页 |
| 4.2.2 N+X容灾备份网络组网规划 | 第31-34页 |
| 4.2.3 N+X现网实测情况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4.2.4 N+X备份网络监控连接方式 | 第36-37页 |
| 4.2.5 N+X方案关键问题分析 | 第37-40页 |
| 4.3 N+X容灾备份网络优势分析 | 第40-44页 |
| 4.3.1 动态数据传送 | 第40页 |
| 4.3.2 实时用户数据备份 | 第40-42页 |
| 4.3.3 远端备份服务器支持 | 第42页 |
| 4.3.4 多个备份HLR服务一个备份系统 | 第42-44页 |
| 4.3.5 容量大 | 第44页 |
| 4.3.6 易操作 | 第44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5章 N+X容灾备份网络应用评估 | 第45-61页 |
| 5.1 日常应用 | 第45-51页 |
| 5.1.1 现网HLR数据同步 | 第45-48页 |
| 5.1.2 N+X服务器的网络监控 | 第48-51页 |
| 5.2 HLR N+X用户数据一致性比对 | 第51-53页 |
| 5.2.1 用户数据比对时间周期及准备工作 | 第52页 |
| 5.2.2 数据比对操作步骤 | 第52页 |
| 5.2.3 测试验证 | 第52页 |
| 5.2.4 业务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5.3 N+X网络容灾功能评估 | 第53-60页 |
| 5.3.1 HLR倒换启动条件 | 第53-54页 |
| 5.3.2 诺西HLR N+X倒换机制 | 第54页 |
| 5.3.3 容灾条件准备 | 第54-56页 |
| 5.3.4 倒换实施步骤 | 第56-58页 |
| 5.3.5 倒回操作步骤 | 第58-60页 |
| 5.4 N+X网络极端情况应急能力评估 | 第60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6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