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群众造反组织产生的社会心理及条件-1966年5月-1967年7月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| 第10页 |
第二节 研究综述 | 第10-19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第四节 选题的重点难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武汉群众造反组织概述 | 第21-37页 |
第一节 学生造反组织基本情况 | 第21-29页 |
一、新的反右运动 | 第21-24页 |
二、初露锋芒与夺权运动 | 第24-26页 |
三、秩序的恢复与反击“二月逆流” | 第26-28页 |
四、两派武斗与“七二〇事件”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工人造反组织基本情况 | 第29-33页 |
一、潜在的造反工人 | 第30-31页 |
二、联合学生共同造反 | 第31-32页 |
三、绝地逢生与再反击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其他造反组织基本情况 | 第33-37页 |
一、造反缘起 | 第33-34页 |
二、结成组织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武汉群众造反组织产生的社会心理 | 第37-52页 |
第一节 学生造反群体的社会心理 | 第37-42页 |
一、追随毛泽东和忠于毛泽东革命路线 | 第37-38页 |
二、对湖北省委、武汉市委领导当局的不满 | 第38-40页 |
三、改变不利的政治身份 | 第40-41页 |
四、青春期躁动、“英雄主义”的梦想 | 第41-42页 |
五、摆脱恐惧、寻求安全 | 第42页 |
第二节 工人造反群体的社会心理 | 第42-47页 |
一、改变自身的不利处境 | 第42-43页 |
二、对本单位当权派或对现状的不满 | 第43-44页 |
三、响应毛泽东号召和捍卫毛泽东革命路线 | 第44-45页 |
四、团体依附心理 | 第45-46页 |
五、投机心理 | 第46-47页 |
第三节 其他造反群体的社会心理 | 第47-52页 |
一、改变不利的政治处境、表达不公意见 | 第47-48页 |
二、改变生存现状 | 第48-49页 |
三、同情心理 | 第49-50页 |
四、其他心理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武汉群众造反组织产生的社会条件 | 第52-64页 |
第一节 文革前的意识形态教育 | 第52-55页 |
一、革命理想主义教育 | 第52-53页 |
二、教育要“红高于专” | 第53-54页 |
三、提出“接班人”问题 | 第54-55页 |
第二节 倡导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 | 第55-57页 |
一、倡导阶级路线 | 第55-56页 |
二、提倡阶级斗争 | 第56-57页 |
第三节 党的驯服工具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 | 第57-59页 |
一、“党的驯服工具” | 第57-58页 |
二、学毛泽东著作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 | 第58-59页 |
第四节 理性与法制的缺失 | 第59-62页 |
一、理性的缺失 | 第59-61页 |
二、法制的缺失 | 第61-62页 |
第五节 毛泽东发动文革的“策略” | 第62-64页 |
一、毛泽东与造反群体的利益契合点 | 第62-63页 |
二、发动文革的“工具”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反思与启示 | 第64-69页 |
第一节 反对个人迷信,提倡自由思想和人格独立 | 第64-65页 |
第二节 促进社会公正、机会平等,人人有上升渠道 | 第65-66页 |
第三节 否弃运动治国模式,健全民主与法治 | 第66-67页 |
第四节 拒绝盲目跟从,理性判断,坚定正确人生理想 | 第67-69页 |
结论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6页 |
附件 | 第76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