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3 文章思路及框架 | 第13-15页 |
1.3.1 文章思路 | 第13页 |
1.3.2 文章框架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一般分析 | 第15-19页 |
2.1 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概述 | 第15-16页 |
2.1.1 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涵义 | 第15页 |
2.1.2 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16-19页 |
2.2.1 产业融合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2.2 交易费用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3 内生式发展理论 | 第18页 |
2.2.4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| 第18-19页 |
第3章 日本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9-23页 |
3.1 日本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产生背景 | 第19-20页 |
3.1.1 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| 第19页 |
3.1.2 产生的动力 | 第19-20页 |
3.2 日本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发展状况 | 第20-23页 |
3.2.1 生产的地理位置 | 第20-21页 |
3.2.2 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形态 | 第21页 |
3.2.3 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工作年数和盈利年数 | 第21-23页 |
第4章 日本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制度保障 | 第23-28页 |
4.1 完善的法律法规 | 第23-24页 |
4.1.1 《食品、农业、农村法》 | 第23页 |
4.1.2 地产地消法 | 第23-24页 |
4.2 健全的机构设置 | 第24-25页 |
4.2.1 政府部门 | 第24-25页 |
4.2.2 农业、林业和渔业成长产业化支援基金(A-FIVE) | 第25页 |
4.3 有力的政策支持 | 第25-28页 |
4.3.1 财政和金融方面 | 第25-26页 |
4.3.2 科技和人才方面 | 第26页 |
4.3.3 农业合作组织方面 | 第26-28页 |
第5章 日本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经营类型及实施措施 | 第28-32页 |
5.1 日本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经营类型 | 第28-30页 |
5.1.1 专业农户主导型 | 第28页 |
5.1.2 妇女和老龄者主导型 | 第28-29页 |
5.1.3 农协或机构主导型 | 第29页 |
5.1.4 公司法人型 | 第29-30页 |
5.2 日本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具体实施措施 | 第30-31页 |
5.2.1 发挥农协的桥梁作用,促进农工商合作 | 第30页 |
5.2.2 推动技术革新,加强人才培训 | 第30页 |
5.2.3 改革农产品市场,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| 第30-31页 |
5.2.4 保护生态环境,开发新需求 | 第31页 |
5.3 日本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典型案例 | 第31-32页 |
第6章 日本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效果、问题及展望 | 第32-37页 |
6.1 效果评价 | 第32-33页 |
6.2 成功原因 | 第33-34页 |
6.3 面临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6.4 今后的展望 | 第35-37页 |
第7章 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在我国的实践与政策建议 | 第37-42页 |
7.1 我国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的探索与实践 | 第37-39页 |
7.1.1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联动发展 | 第37页 |
7.1.2 因地制宜,实现农业多功能性发展 | 第37-38页 |
7.1.3 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| 第38-39页 |
7.2 政策建议 | 第39-42页 |
7.2.1 加强政府的支持与保护 | 第39页 |
7.2.2 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农村发展的“六次产业化”模式 | 第39页 |
7.2.3 切实加大科研研发力度、普及农业教育 | 第39-40页 |
7.2.4 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组织,重视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 | 第40页 |
7.2.5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,向全国范围推广 | 第40-41页 |
7.2.6 树立多功能农业理念,充分利用农村地区资源 | 第41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