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目录 | 第7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20页 |
| 1.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1.1.1 课题来源 | 第9页 |
| 1.1.2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1.2 高级氧化技术 | 第9-16页 |
| 1.2.1 高级氧化技术概述 | 第9-10页 |
| 1.2.2 臭氧氧化技术 | 第10-12页 |
| 1.2.3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| 第12-13页 |
| 1.2.4 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| 第13-16页 |
| 1.3 污泥基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| 1.3.1 污泥基活性炭概述 | 第16-17页 |
| 1.3.2 污泥基活性炭作为催化剂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7-18页 |
| 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8页 |
| 1.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| 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1.5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|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6页 |
| 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20-21页 |
| 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0页 |
| 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0-21页 |
| 2.2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2.2.1 臭氧浓度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| 2.2.2 p-CBA浓度的测定 | 第22页 |
| 2.2.3 TOC的测定方法 | 第22页 |
| 2.3 污泥基活性炭的制备、改性及表征方法 | 第22-24页 |
| 2.3.1 污泥基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2.3.2 污泥基活性炭的改性方法 | 第23页 |
| 2.3.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2.4 p-CBA的降解实验 | 第24-26页 |
| 2.4.1 溶液的配置 | 第24页 |
| 2.4.2 单独臭氧氧化及催化臭氧氧化实验 | 第24-25页 |
| 2.4.3 吸附实验 | 第25-26页 |
| 3 污泥基活性炭的表征结果 | 第26-31页 |
| 3.1 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结果 | 第26页 |
| 3.2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定结果 | 第26页 |
| 3.3 SEM—EDS分析结果 | 第26-28页 |
| 3.4 表面官能团分析结果 | 第28-29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| 4 SCAC催化臭氧氧化去除p-CBA效能与影响因素研究 | 第31-38页 |
| 4.1 SCAC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p-CBA效能 | 第31-32页 |
| 4.2 臭氧浓度对p-CBA降解效能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4.3 SCAC投量对p-CBA降解效能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4.4 p-CBA初始浓度对SCAC催化臭氧氧化效能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4.5 溶液pH值对p-CBA降解效能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| 5 SCAC催化臭氧氧化去除p-CBA机理研究 | 第38-46页 |
| 5.1 叔丁醇对p-CBA降解效能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5.2 SCAC与商品活性炭催化活性的对比 | 第39-41页 |
| 5.2.1 SCAC与商品活性炭吸附去除p-CBA效能的对比 | 第39页 |
| 5.2.2 SCAC与商品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去除p-CBA效能对比 | 第39-40页 |
| 5.2.3 SCAC与商品活性炭催化臭氧分解速率的对比 | 第40-41页 |
| 5.3 改性SCAC对p-CBA降解效能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| 5.4 不同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p-CBA艺的R_(ct)值 | 第43-44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46-48页 |
| 6.1 结论 | 第46-47页 |
| 6.2 展望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3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53-54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54-55页 |
| 获得成果目录 | 第55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