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0-11页 |
| 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16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| 第16-26页 |
| 2.1 静力分析 | 第16页 |
| 2.2 反应谱理论分析 | 第16-17页 |
| 2.3 动态分析理论阶段 | 第17-18页 |
| 2.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阶段 | 第18-19页 |
| 2.5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| 第19-21页 |
| 2.5.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原理 | 第19页 |
| 2.5.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在应用上的优势和不足 | 第19-20页 |
| 2.5.3 弹塑性时程分析常用软件 | 第20-21页 |
| 2.6 材料本构模型 | 第21-25页 |
| 2.6.1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| 第21-24页 |
| 2.6.2 钢材的本构关系 | 第24-25页 |
| 2.7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| 第3章 实际工程弹性分析 | 第26-46页 |
| 3.1 工程概况 | 第26页 |
| 3.2 结构材料 | 第26-28页 |
| 3.3 荷载信息 | 第28-30页 |
| 3.3.1 恒荷载标准值 | 第28-29页 |
| 3.3.2 活荷载标准值 | 第29-30页 |
| 3.3.3 风荷载 | 第30页 |
| 3.3.4 地震荷载 | 第30页 |
| 3.4 超限情况 | 第30-32页 |
| 3.5 计算参数 | 第32-33页 |
| 3.6 CQC法的结果 | 第33-38页 |
| 3.7 弹性时程分析 | 第38-44页 |
| 3.7.1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38-41页 |
| 3.7.2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| 第41-44页 |
| 3.8 计算结果汇总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3.9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第4章 实际工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46-67页 |
| 4.1 弹塑性时程分析目标 | 第46页 |
| 4.2 构件性能目标 | 第46-48页 |
| 4.3 构件模拟 | 第48页 |
| 4.4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48-50页 |
| 4.5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50-65页 |
| 4.5.1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50-58页 |
| 4.5.2 构件损伤情况 | 第58-64页 |
| 4.5.3 构件性能统计 | 第64-65页 |
| 4.5.4 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论 | 第65页 |
| 4.6 针对超限采取的主要措施 | 第65-66页 |
| 4.7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5章 实际工程ABAQUS弹性、弹塑性分析 | 第67-78页 |
| 5.1 ABAQUS弹性分析 | 第67-71页 |
| 5.1.1 模型建立 | 第67页 |
| 5.1.2 构件模拟及网格划分 | 第67-68页 |
| 5.1.3 ABAQUS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| 第68-71页 |
| 5.2 ABAQUS弹塑性分析 | 第71-77页 |
| 5.2.1 模型建立 | 第72页 |
| 5.2.2 构件模拟及网格划分 | 第72页 |
| 5.2.3 ABAQUS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| 第72-77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1页 |
| 6.1 结论 | 第78-79页 |
| 6.1.1 弹塑性分析结果评价 | 第78-79页 |
| 6.1.2 性能化评价 | 第79页 |
| 6.2 展望 | 第79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| 致谢 | 第84-85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| 第85-86页 |
| 发表论文 | 第85页 |
| 获奖情况 | 第85-86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