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心肌梗塞 | 第11-12页 |
1.1.1 心肌梗塞概要 | 第11页 |
1.1.2 心肌梗塞的发病起因及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2 心肌梗塞的鉴别、诊断及辅助检查指标 | 第12-14页 |
1.2.1 心肌梗塞的鉴别与诊断 | 第12-13页 |
1.2.2 区别急性心包炎和心肌梗塞的新心电图描述标准 | 第13页 |
1.2.3 心肌梗塞的血液辅助检查指标 | 第13-14页 |
1.3 心肌梗塞的治疗 | 第14-17页 |
1.3.1 利用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| 第14-15页 |
1.3.2 随机临床试验比较径向介入与股向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区别 | 第15页 |
1.3.3 一个应激性心肌衰弱引起的外侧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案例 | 第15-16页 |
1.3.4 心血管活性多肽(CST)在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急性心肌梗塞中的预测作用 | 第16页 |
1.3.5 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左心房的影响 | 第16页 |
1.3.6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展望 | 第16-17页 |
1.4 缺血性再灌注损伤 | 第17-20页 |
1.4.1 心肌缺血性再灌注损伤 | 第17-18页 |
1.4.2 心肌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 | 第18-19页 |
1.4.3 PARP-1、PAR对心肌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| 第19-20页 |
1.5 TRAIL、FAS L两种死亡因子 | 第20-21页 |
1.5.1 TRAIL、Fas L可能成为预测急性心梗后心肌损伤的检测指标 | 第21页 |
1.6 人心肌细胞概述和人心肌细胞系HCM细胞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材料和方法 | 第22-38页 |
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22-29页 |
2.1.1 主要试剂及器材 | 第22-23页 |
2.1.2 主要仪器及设备 | 第23-24页 |
2.1.3 实验中应用试剂的配制方法 | 第24-29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9-38页 |
2.2.1 急性心肌梗塞模型的建立 | 第29页 |
2.2.2 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中TRAIL和Fas L因子的含量 | 第29-30页 |
2.2.3 人心肌细胞系HCM细胞的培养 | 第30-32页 |
2.2.4 TUNEL法检测HCM细胞凋亡 | 第32页 |
2.2.5 PCR法检测H2O2处理后HCM细胞中TRAIL和Fas L基因的表达变化 | 第32-36页 |
2.2.6 Western Blot法检测H2O2处理后HCM细胞中TRAIL和Fas L蛋白的表达 | 第36-38页 |
第3章 实验结果 | 第38-48页 |
3.1 VIATAR大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的建立及心肌组织HE染色 | 第38页 |
3.2 血清样本中总蛋白浓度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3.3 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样本中TRAIL和FAS L因子的含量 | 第39-41页 |
3.4 人心肌HCM细胞培养 | 第41-48页 |
3.4.1 H2O2处理前后HCM细胞状态 | 第42-43页 |
3.4.2 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H2O2处理后HCM细胞的TUNEL信号 | 第43-44页 |
3.4.3 PCR法检测H2O2处理后HCM细胞TRAIL和Fas L基因的表达 | 第44-45页 |
3.4.4 H2O2处理后HCM细胞总蛋白浓度的测定 | 第45-48页 |
第4章 讨论 | 第48-51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