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6-7页 |
| 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8页 |
| 1.1 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 | 第11-13页 |
| 1.1.1 前期光纤通信的发展历史 | 第11-12页 |
| 1.1.2 现阶段光纤通信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| 1.2 光纤通信系统的三代FEC | 第13-15页 |
| 1.3 WDM-PON及其新业务方案 | 第15-17页 |
| 1.4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内容结构 | 第17-18页 |
| 2 前向纠错码的基础 | 第18-25页 |
| 2.1 前向纠错码的背景基础 | 第18-22页 |
| 2.1.1 前向纠错码的分类 | 第18-19页 |
| 2.1.2 香农限 | 第19-20页 |
| 2.1.3 伽罗华域 | 第20-22页 |
| 2.2 线性分组码 | 第22-23页 |
| 2.3 循环码 | 第23-24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3 第一代FEC-RS码和第二代FEC-级联码 | 第25-38页 |
| 3.1 RS码的编码 | 第25-26页 |
| 3.2 RS码的译码 | 第26-30页 |
| 3.3 RS码的仿真性能及分析 | 第30-33页 |
| 3.3.1 GF(64)上RS码的仿真性能及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3.3.2 GF(128)上RS码的仿真性能及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3.3.3 GF(256)上RS码的仿真性能及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3.4 级联码 | 第33-36页 |
| 3.4.1 单级级联码 | 第34-35页 |
| 3.4.2 交织级联码 | 第35-36页 |
| 3.5 级联码的性能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4 第三代FEC-LDPC码 | 第38-49页 |
| 4.1 LDPC码的定义 | 第38-39页 |
| 4.2 LDPC码的TANNER图表示 | 第39-41页 |
| 4.3 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H构造方法 | 第41-43页 |
| 4.4 LDPC码的编码 | 第43-44页 |
| 4.5 LDPC码的译码 | 第44-47页 |
| 4.6 仿真性能及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4.7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5 NB-LDPC码 | 第49-63页 |
| 5.1 NB-LDPC码的原理 | 第49-50页 |
| 5.2 NB-LDPC码的编码 | 第50-51页 |
| 5.3 奇偶校验矩阵H的构造 | 第51-54页 |
| 5.4 NB-LDPC码的译码 | 第54-58页 |
| 5.4.1 传统的和积算法 | 第54-56页 |
| 5.4.2 FFT快速译码算法 | 第56-58页 |
| 5.5 仿真性能及分析 | 第58-62页 |
| 5.5.1 在GF(4)和GF(8)域下不同码率NB-QC-LDPC码的仿真性能及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5.5.2 相同码率下GF(2)、GF(4)和GF(8)域中LDPC码的仿真性能及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6 结合NB-LDPC码的WDM-PON新业务方案 | 第63-76页 |
| 6.1 WDM-PON介绍 | 第63-65页 |
| 6.2 WDM-PON新业务方案 | 第65-69页 |
| 6.2.1 增加外部光源的方案 | 第66-67页 |
| 6.2.2 使用副载波复用的方案 | 第67-68页 |
| 6.2.3 IRZ/DPSK重调制的方案 | 第68页 |
| 6.2.4 NRZ/DPSK重调制的方案 | 第68-69页 |
| 6.3 结合NB-LDPC码与ASK/DPSK重调制的方案 | 第69-71页 |
| 6.4 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71-75页 |
| 6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7 总结和展望 | 第76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4页 |
|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