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采空区探测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煤矿采空区地球物理探测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地震属性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煤矿采空区的地震地质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1 煤层采空区的地质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2 煤层采空区的地球物理特征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地震属性解释技术 | 第21-29页 |
3.1 地震属性的概念及分类 | 第21页 |
3.1.1 地震属性的概念 | 第21页 |
3.1.2 地震属性的分类 | 第21页 |
3.2 地震属性提取与处理方法 | 第21-24页 |
3.2.1 地震属性提取 | 第21-23页 |
3.2.2 地震属性的处理 | 第23-24页 |
3.3 地震属性解释的一般流程 | 第24-25页 |
3.4 采空区的地震属性特征 | 第25-29页 |
第四章 采空区地震响应的正演模拟分析 | 第29-89页 |
4.1 煤层采空区地质模型构建与模拟 | 第29-35页 |
4.1.1 空洞型煤层采空区的地质模型构建 | 第29-31页 |
4.1.2 塌陷型煤层采空区的地质模型构建 | 第31-34页 |
4.1.3 煤层采空区正演模拟方法与参数 | 第34-35页 |
4.2 不同类型煤层采空区的地震剖面特征分析 | 第35-54页 |
4.2.1 单一空洞型煤层采空区的地震剖面特征 | 第35-39页 |
4.2.2 单一塌陷型煤层采空区的地震剖面特征 | 第39-50页 |
4.2.3 两个相邻煤层采空区的地震剖面特征 | 第50-54页 |
4.3 不同类型煤层采空区的属性剖面特征分析 | 第54-85页 |
4.3.1 不同类型采空区的振幅属性特征 | 第54-64页 |
4.3.2 不同类型采空区的相位属性特征 | 第64-74页 |
4.3.3 采空区的频率属性特征 | 第74-75页 |
4.3.4 不同类型采空区的波形属性特征 | 第75-85页 |
4.4 煤层采空区地震识别能力分析 | 第85-89页 |
4.4.1 能力分析 | 第85-87页 |
4.4.2 属性优选 | 第87-89页 |
第五章 属性技术在沙曲矿煤层采空区解释中的应用与效果 | 第89-101页 |
5.1 研究区地质与勘探概况 | 第89-91页 |
5.1.1 研究区概况 | 第89页 |
5.1.2 研究区地质概况 | 第89-90页 |
5.1.3 研究区及周边煤层开采情况 | 第90-91页 |
5.2 研究区煤层采空区的地震解释方法 | 第91-97页 |
5.2.1 层位标定 | 第91-92页 |
5.2.2 研究区煤层采空区的解释 | 第92-97页 |
5.3 研究区采空区识别效果及验证情况 | 第97-10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| 第101-103页 |
6.1 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6.2 认识 | 第102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