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1.4 研究目标 | 第20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6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1.7 研究创新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乡村文化治理核心概念及理论概述 | 第22-28页 |
2.1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2-24页 |
2.1.1 乡村文化 | 第22-23页 |
2.1.2 乡村治理 | 第23-24页 |
2.1.3 乡村文化治理 | 第24页 |
2.2 相关理论概述 | 第24-28页 |
2.2.1 梁漱溟的“乡村建设”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.2 陶行知的“教育乡建”思想 | 第25-26页 |
2.2.3 费孝通的“差序格局”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2.4 奥格本的“文化滞后”理论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建国后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 | 第28-33页 |
3.1 建国初期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 | 第28-29页 |
3.1.1 加强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认知 | 第28页 |
3.1.2 降低社会的文盲率 | 第28-29页 |
3.1.3 加强村民文化素养 | 第29页 |
3.2 文革时期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 | 第29-30页 |
3.3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 | 第30-33页 |
3.3.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主体人格的塑造 | 第30-31页 |
3.3.2 乡镇企业的崛起中农民职业意识的增强 | 第31页 |
3.3.3 “民工潮”迅速发展中乡土意识的转变 | 第31-32页 |
3.3.4 城市化背景下农民文化适应的失调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当代乡村文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33-42页 |
4.1 当代乡村文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8页 |
4.1.1 乡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| 第33页 |
4.1.2 乡村负面文化影响突出 | 第33-34页 |
4.1.3 乡村文化市场存在弊端 | 第34-35页 |
4.1.4 乡村文化建设步伐缓慢 | 第35-37页 |
4.1.5 乡村文化治理体制有待完善 | 第37-38页 |
4.2 当代乡村文化治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| 第38-42页 |
4.2.1 传统观念禁锢思想,继续教育力度不足 | 第38-39页 |
4.2.2 主流文化受封建文化残余限制 | 第39页 |
4.2.3 市场监管主体缺失,监管力度较低 | 第39-40页 |
4.2.4 公共财政支撑不足,投资融资渠道不畅 | 第40-41页 |
4.2.5 文化体制缺乏创新,法制保障严重缺位 | 第41-42页 |
第5章 当代乡村文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| 第42-50页 |
5.1 完善乡村教育体系,培养乡村文化自信 | 第42-44页 |
5.1.1 提高师资水平,加强基础教育 | 第42页 |
5.1.2 加强乡村干部培训,提升干部总体素质 | 第42-43页 |
5.1.3 加强技术培训,促进农民职业化 | 第43页 |
5.1.4 培养文化自信,提高再教育能力 | 第43-44页 |
5.2 打造主流文化品牌效应,促进城乡文化融合机制 | 第44-46页 |
5.2.1 大力弘扬主流文化 | 第44页 |
5.2.2 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效应 | 第44-45页 |
5.2.3 促进城乡文化融合机制 | 第45-46页 |
5.3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,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| 第46-47页 |
5.3.1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| 第46页 |
5.3.2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| 第46-47页 |
5.4 开拓投融资渠道,创新乡村文化活动载体 | 第47-48页 |
5.4.1 引入多元文化资金投入渠道 | 第47页 |
5.4.2 创新乡村文化活动载体 | 第47-48页 |
5.5 健全乡村法律制度,加强乡村文化制度保障 | 第48-50页 |
5.5.1 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| 第48页 |
5.5.2 加强乡镇政府自治与监管 | 第48-49页 |
5.5.3 强化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| 第49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注释 | 第51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