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4页 |
1.1 氮素供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11-16页 |
1.1.1 氮素的重要性 | 第11-12页 |
1.1.2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| 第12-14页 |
1.1.3 氮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14-16页 |
1.2 .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| 第16-18页 |
1.2.1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种类及性质 | 第16页 |
1.2.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机理 | 第16-18页 |
1.2.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作物的影响 | 第18页 |
1.3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功能研究概况 | 第18-22页 |
1.3.1 褪黑素在植物中具有生长调节作用 | 第19-20页 |
1.3.2 增强植物抗逆能力 | 第20-21页 |
1.3.3 改善植物营养缺乏 | 第21-22页 |
1.4 研究的目和意义 | 第22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1.6 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外施褪黑素对低氮水平下小麦幼苗的生长影响及其机制 | 第24-39页 |
2.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1.1 试验材料与幼苗培养 | 第24页 |
2.1.2 试验设计 | 第24-25页 |
2.2 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2.1 植株地上部以及根系生物量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2.2 小麦苗期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2.3 小麦苗期植株吸氮量的计算 | 第25页 |
2.2.4 小麦苗期光合参数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2.5 小麦苗期植株硝酸还原酶(NR)、谷氨酰胺合成酶(GS)酶活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2.2.6 小麦苗期植株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| 第26页 |
2.2.7 小麦苗期植株硝态氮(NO_3~--N)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3 数据分析 | 第27页 |
2.4 结果分析 | 第27-36页 |
2.4.1 外源施加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4.2 外施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氮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| 第28-36页 |
2.5 讨论 | 第36-39页 |
2.5.1 褪黑素对不同氮供应条件下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的影响 | 第37页 |
2.5.2 褪黑素对不同氮供应条件下小麦苗期生物量及氮积累量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2.5.3 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供应条件下小麦苗期氮素作用及机制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外施褪黑素对低氮盆栽小麦的产量形成影响 | 第39-47页 |
3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9页 |
3.1.1 实验材料与幼苗培养 | 第39页 |
3.1.2 试验设计 | 第39页 |
3.2 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39-41页 |
3.2.1 小麦生物量和株高 | 第39-40页 |
3.2.2 小麦扬花期旗叶全氮含量测定 | 第40页 |
3.2.3 小麦扬花期旗叶光合速率测定 | 第40页 |
3.2.4 小麦成熟期秸秆全氮含量测定 | 第40页 |
3.2.5 小麦籽粒蛋白含量测定 | 第40页 |
3.2.6 小麦籽粒产量测定 | 第40-41页 |
3.3 数据处理 | 第41页 |
3.4 数据分析 | 第41-45页 |
3.4.1 外施褪黑素对低氮水平小麦株高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1页 |
3.4.2 外施褪黑素对低氮水平小麦扬花期旗叶全氮含量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4.3 外施褪黑素对低氮水平小麦扬花期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4.4 外施褪黑素对低氮水平小麦成熟期秸秆全氮含量的影响 | 第43页 |
3.4.5 外施褪黑素对低氮水平小麦籽粒蛋白含量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4.6 外施褪黑素对低氮水平小麦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5 讨论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47-48页 |
4.1 外施褪黑素对低氮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| 第47页 |
4.2 外施褪黑素对低氮小麦产量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8页 |
致谢 | 第58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