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21页 |
1.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7-9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| 第9-15页 |
1.2.1 钯配合物催化碳氢活化 | 第10-12页 |
1.2.2 铑配合物催化碳氢活化 | 第12-15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特色与创新 | 第15-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-21页 |
第二章 理论计算基础 | 第21-31页 |
2.1 理论方法概括 | 第21页 |
2.2 密度泛函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3 过渡态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4 分子轨道理论 | 第24-26页 |
2.5 自然键轨道(NBO)理论 | 第26页 |
2.6 自洽反应场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7 基组及赝势 | 第27-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-31页 |
第三章 瞬态亚胺导向基团在Pd(II)催化的游离伯胺C(sp~3)–H芳基化中的稳定化效应 | 第31-53页 |
3.1 引言 | 第31-32页 |
3.2 计算细节 | 第32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2-44页 |
3.3.1 C(sp~3)–H活化 | 第33-38页 |
3.3.2 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 | 第38-40页 |
3.3.3 瞬态导向基团的作用 | 第40-44页 |
3.4 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3页 |
第四章 脂肪族C(sp~3)–H和炔烃通过金属氢化物途径催化偶合的机理研究 | 第53-67页 |
4.1 引言 | 第53-54页 |
4.2 计算方法 | 第54-55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2页 |
4.3.1 金属氢化物途径 | 第55-59页 |
4.3.2 CMD途径 | 第59-61页 |
4.3.3 不同导向基团的作用 | 第61-62页 |
4.4 结论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