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景观生态安全、景观格局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本团队近年研究成果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研究目标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目标 | 第15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4 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1.4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1.5 拟解决关键问题及具体措施 | 第17-18页 |
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| 第18-24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8-22页 |
2.1.1 自然环境 | 第19-22页 |
2.1.2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2页 |
2.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| 第22-24页 |
3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 | 第24-35页 |
3.1 引言 | 第24-25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3.2.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| 第25页 |
3.2.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及趋势 | 第25-26页 |
3.2.3 土地利用变化程度 | 第26页 |
3.3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情况 | 第26-30页 |
3.3.1 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及转移状况 | 第26-28页 |
3.3.2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、程度比较 | 第28-30页 |
3.4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差异特征比较 | 第30-35页 |
3.4.1 高程、坡度耦合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差异比较 | 第30-31页 |
3.4.2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海拔差异 | 第31-33页 |
3.4.3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坡度差异 | 第33-35页 |
4 流域景观格局及其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比较研究 | 第35-45页 |
4.1 引言 | 第35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35-38页 |
4.2.1 景观格局指数法 | 第35-36页 |
4.2.2 景观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 | 第36-38页 |
4.2.3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| 第38页 |
4.2.4 Getis-OrdGi*指数分析 | 第38页 |
4.3 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4 流域景观生态安全集聚变化研究 | 第42-43页 |
4.5 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演变原因探析 | 第43-45页 |
5 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的距离响应 | 第45-57页 |
5.1 引言 | 第45页 |
5.2 研究方法 | 第45-46页 |
5.2.1 土地利用变化程度 | 第45页 |
5.2.2 景观格局指数法 | 第45-46页 |
5.3 不同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特征比较 | 第46-49页 |
5.3.1 流域不同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总体特征 | 第46-48页 |
5.3.2 流域不同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地貌差异 | 第48-49页 |
5.4 流域缓冲区景观格局演变时空分析 | 第49-57页 |
5.4.1 流域景观格局整体变化 | 第49-50页 |
5.4.2 流域各缓冲带不同地貌类型景观格局变化 | 第50-57页 |
6 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| 第57-65页 |
6.1 引言 | 第57页 |
6.2 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演变总体特征 | 第57-60页 |
6.3 流域各缓冲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比较研究 | 第60-65页 |
7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的驱动机理 | 第65-72页 |
7.1 引言 | 第65页 |
7.2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的共同性、差异性特征 | 第65-70页 |
7.2.1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的相似性规律 | 第65-68页 |
7.2.2 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差异性特征 | 第68-70页 |
7.3 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理研究 | 第70-72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72-73页 |
8.2 不足与展望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3页 |
附录A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