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科学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2 科学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1.2.2 可达性研究进展 | 第12页 |
1.2.3 空间句法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2.4 租赁点布局优化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1.2.5 现有研究不足 | 第14-15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4 论文章节安排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组织 | 第19-29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9-23页 |
2.1.1 研究区简介 | 第19-21页 |
2.1.2 研究区交通现状 | 第21-22页 |
2.1.3 研究区未来发展规划 | 第22-23页 |
2.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| 第23-29页 |
2.2.1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数据 | 第23-26页 |
2.2.2 其他数据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现状分析 | 第29-39页 |
3.1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时空特征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1.1 使用时间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1.2 使用规模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1.3 出行分布分析 | 第32页 |
3.2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服务区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2.1 租赁点辐射范围确定 | 第32-33页 |
3.2.2 租赁点服务区建立 | 第33-34页 |
3.2.3 服务水平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3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现状分析 | 第3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9页 |
第四章 基于居民点视角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可达性分析 | 第39-47页 |
4.1 可达性计算方法分类 | 第39-40页 |
4.2 研究方法选取和系数确认 | 第40-41页 |
4.2.1 交通摩擦系数的选取 | 第40-41页 |
4.2.2 可达性系数 | 第41页 |
4.3 基于引力法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可达性分析 | 第41-4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五章 基于城市视角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可达性分析 | 第47-57页 |
5.1 空间句法 | 第47-48页 |
5.2 空间句法形态变量 | 第48-49页 |
5.2.1 深度值 | 第48页 |
5.2.2 集成度 | 第48页 |
5.2.3 可理解度 | 第48-49页 |
5.3 福州主城区轴线图构建 | 第49-50页 |
5.4 基于空间句法的租赁点可达性分析 | 第50-56页 |
5.4.1 租赁点全局可达性分析 | 第50-53页 |
5.4.2 租赁点局部可达性分析 | 第53-56页 |
5.4.3 租赁点感知可达性分析 | 第5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六章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空间布局优化 | 第57-65页 |
6.1 位置分配模型 | 第57页 |
6.2 基于最小化阻抗模型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空间布局优化 | 第57-59页 |
6.2.1 模型建立 | 第57-58页 |
6.2.2 最小化阻抗模型 | 第58-59页 |
6.3 基于最大化覆盖范围模型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空间布局优化 | 第59-61页 |
6.3.1 模型建立 | 第59页 |
6.3.2 最大化覆盖范围模型 | 第59-61页 |
6.4 两种模型空间优化结果比较分析 | 第61-64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65-66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66页 |
7.3 不足与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5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