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仲舒的圣人观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周秦及汉初圣人观的演变 | 第12-31页 |
第一节 圣人观的雏形 | 第12-17页 |
一、甲骨卜辞中“圣”字的含义 | 第12-15页 |
二、“绝地天通”中的圣人观 | 第15-16页 |
三、西周时期的圣人观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圣人观的多元化发展 | 第17-25页 |
一、儒家的圣人观 | 第17-20页 |
二、墨家的圣人观 | 第20-21页 |
三、道家的圣人观 | 第21-23页 |
四、法家的圣人观 | 第23-25页 |
第三节 圣人观在秦西汉前期的相对统一化 | 第25-28页 |
一、圣人观由理想到现实的落实 | 第25-26页 |
二、陆贾、贾谊对圣人观的儒家化改造 | 第26-27页 |
三、《淮南子》中的圣人观 | 第27-28页 |
第四节 圣人观发展中的实质性转变 | 第28-31页 |
一、圣人观的现实化 | 第28-29页 |
二、圣人观的工具化 | 第29-30页 |
三、圣人观的儒家化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董仲舒《春秋》诠释中体现出的圣人观 | 第31-51页 |
第一节 公羊学与汉初政治 | 第31-36页 |
一、公羊学的形成 | 第31-33页 |
二、汉初的公羊学 | 第33-35页 |
三、董仲舒的著述情况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圣人法天的内涵 | 第36-41页 |
一、天的构造与品格 | 第36-37页 |
二、圣人法天的具体内容 | 第37-41页 |
第三节 圣人何以法天 | 第41-46页 |
一、圣人的德性 | 第42-43页 |
二、圣人的聪敏才智 | 第43-45页 |
三、圣人的气魄 | 第45-46页 |
第四节 圣人与瑞应灾异 | 第46-51页 |
一、董仲舒对《春秋》中瑞应灾异的诠释 | 第46-48页 |
二、灾异观背后的政治目的 | 第48-51页 |
第三章 董仲舒阴阳五行说中体现出的圣人观 | 第51-66页 |
第一节 阴阳五行与天人的配置 | 第51-54页 |
一、天道与阴阳 | 第52-53页 |
二、人与阴阳五行 | 第53-54页 |
第二节 阴阳五行的伦理化 | 第54-57页 |
一、阴阳的伦理化 | 第54-55页 |
二、五行的伦理化 | 第55-57页 |
第三节 阴阳五行中的圣人观 | 第57-63页 |
一、圣人超乎常人的根本原因 | 第58-59页 |
二、圣人与阴阳刑德 | 第59-60页 |
三、五行与灾异 | 第60-63页 |
第四节 灾异的消除 | 第63-66页 |
余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