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SUMMARY | 第9-11页 |
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3页 |
1 郁金散处方分析及有效成分药理学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1 处方组成及方药分析 | 第14页 |
1.2 方中诸药及有效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 | 第14-16页 |
2 中(兽)医学对大肠湿热证的认识 | 第16-19页 |
2.1 大肠湿热证概述 | 第16页 |
2.2 大肠湿热证的病因病机 | 第16-18页 |
2.3 大肠湿热证模型建立 | 第18-19页 |
3 湿热证疾病的胃肠激素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3.1 胃动素(MTL) | 第19-20页 |
3.2 胃泌素(GAS) | 第20页 |
3.3 P物质(SP) | 第20页 |
3.4 血管活性肠肽(VIP) | 第20页 |
3.5 生长抑素(SS) | 第20-21页 |
3.6 湿热证中胃肠激素现代研究 | 第21页 |
4 湿热证疾病HPA轴的研究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HPLC法同时测定郁金散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| 第23-3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8页 |
1.1 实验仪器 | 第24页 |
1.2 实验药品与试剂 | 第24-25页 |
1.3 干浸膏的制备 | 第25页 |
1.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25页 |
1.5 阴性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25页 |
1.6 对照品母液的配制 | 第25-26页 |
1.7 混合对照品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26页 |
1.8 色谱条件 | 第26页 |
1.9 专属性和线性关系考察的确定 | 第26-27页 |
1.10 精密度、稳定性、重复性试验 | 第27页 |
1.11 加样回收试验 | 第27页 |
1.12 含量测定 | 第27-28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4页 |
2.1 提取条件优选 | 第28页 |
2.2 专属性和线性关系考察 | 第28-33页 |
2.3 精密度、稳定性、重复性试验 | 第33页 |
2.4 加样回收试验 | 第33页 |
2.5 样品分析及方法的适用性 | 第33-34页 |
3 结论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大肠湿热证模型的建立及郁金散的治疗作用 | 第35-5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9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35页 |
1.2 菌种及试剂 | 第35-36页 |
1.3 实验仪器 | 第36-37页 |
1.4 药物制备 | 第37页 |
1.5 大肠杆菌菌悬液的制备 | 第37页 |
1.6 细菌计数 | 第37-38页 |
1.7 动物分组及造模 | 第38页 |
1.8 标本采集 | 第38页 |
1.9 症状体征的观察及相关指标测定 | 第38-39页 |
2 结果 | 第39-48页 |
2.2 大鼠的体重变化 | 第41-42页 |
2.3 血常规检测结果 | 第42-43页 |
2.4 血液生化检测结果 | 第43-44页 |
2.5 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变化 | 第44-45页 |
2.6 回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| 第45-48页 |
3 讨论 | 第48-50页 |
3.1 大肠湿热证模型建立的评价 | 第48页 |
3.2 郁金散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3 郁金散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生化的影响 | 第49页 |
3.4 郁金散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5 郁金散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回肠和结肠肠道病理变化的影响 | 第50页 |
4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四章 郁金散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及肠道组织胃肠激素的影响 | 第51-5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2页 |
1.1 试剂 | 第51页 |
1.2 仪器 | 第51-52页 |
1.3 血清中胃肠激素的检测 | 第52页 |
1.4 回肠和结肠组织胃肠激素的检测 | 第52页 |
1.5 统计学处理 | 第52页 |
2 结果 | 第52-56页 |
2.1 血清中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 | 第52-54页 |
2.2 回肠组织中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 | 第54-55页 |
2.3 结肠组织中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 | 第55-56页 |
3 讨论 | 第56-57页 |
4 结论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郁金散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HPA轴的影响 | 第58-6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8-59页 |
1.1 试剂 | 第58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58-59页 |
1.3 血清中CRH、ACTH、CORT检测 | 第59页 |
1.4 肾上腺指数检测 | 第59页 |
1.5 统计学分析 | 第59页 |
2 结果 | 第59-62页 |
2.1 肾上腺指数检测 | 第59-60页 |
2.2 血清中CRH含量的变化 | 第60-61页 |
2.2 血清中ACTH含量的变化 | 第61页 |
2.3 血清中CORT含量的变化 | 第61-62页 |
3 讨论 | 第62-63页 |
4 结论 | 第63-64页 |
全文结论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个人简介 | 第72-73页 |
导师简介 | 第73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