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伤齿龙科研究概况 | 第9-19页 |
一、伤齿龙科研究历史 | 第9-12页 |
二、伤齿龙科地史地理分布 | 第12-14页 |
三、伤齿龙科系统分类位置 | 第14页 |
四、伤齿龙科的典型特征 | 第14-16页 |
五、伤齿龙科体型大小变化 | 第16页 |
六、中国猎龙研究背景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研究材料及方法 | 第19-23页 |
一、研究材料 | 第19-20页 |
二、化石产地及层位 | 第20-21页 |
三、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(一)化石修理及拍照绘图 | 第21页 |
(二)CT扫描和三维重建 | 第21-22页 |
(三)支序系统学分析(Phylogeneticanalysis)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系统古生物学 | 第23-55页 |
一、化石描述 | 第23-49页 |
(一)头骨(Skull) | 第23-41页 |
(二)下颌(Mandibles) | 第41-44页 |
(三)齿系(Dentition) | 第44-45页 |
(四)颈椎(Cervicalvertebrae) | 第45-49页 |
二、支序系统学分析 | 第49-50页 |
三、讨论 | 第50-55页 |
(一)新标本的系统分类位置 | 第50-51页 |
(二)新标本颅骨的演化意义 | 第51-53页 |
(三)新标本新特征的意义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中国猎龙古神经学及内耳研究 | 第55-62页 |
一、古神经学研究 | 第55-58页 |
(一)脑颅内腔和脑神经的形态特征描述 | 第55-58页 |
二、内耳的功能形态学研究 | 第58-62页 |
(一)内耳的形态特征描述 | 第59页 |
(二)中国猎龙听觉能力的计算与比较 | 第59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4页 |
附录1 解剖学术语缩写表及单位缩略词 | 第74-79页 |
附录2 支序系统分析更新的信息 | 第79-8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