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2页 |
1.2.1 湖泊富营养化概念及其危害 | 第14-15页 |
1.2.2 中国北方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3 低温及冰封条件下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.4 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的关系及其迁移转化的机理 | 第18-20页 |
1.2.5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、风险分析的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3 存在的问题 | 第22页 |
1.4 研究目标、内容、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| 第22-26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22-23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1.4.3 创新点 | 第23页 |
1.4.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3-26页 |
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、测试及模拟实验设计 | 第26-36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6页 |
2.2 野外调查 | 第26-28页 |
2.3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| 第28-30页 |
2.3.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28-29页 |
2.3.2 样品的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4 模拟实验设计 | 第30-36页 |
2.4.1 界面水模拟实验 | 第30-31页 |
2.4.2 藻类生长过程模拟实验 | 第31页 |
2.4.3 吸附实验 | 第31-32页 |
2.4.4 底泥洗脱释放实验 | 第32-33页 |
2.4.5 释放影响因素实验 | 第33-36页 |
第三章 湖水中营养盐和藻类的分布特征 | 第36-62页 |
3.1 水化学特征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1.1 水化学类型及矿化度 | 第36-38页 |
3.1.2 离子含量 | 第38-40页 |
3.1.3 环境特征 | 第40页 |
3.2 湖水中营养盐、叶绿素A 和藻类的分布特征 | 第40-54页 |
3.2.1 各形态氮的分布特征 | 第40-47页 |
3.2.2 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 | 第47-51页 |
3.2.3 Chl-a 与藻类的分布规律 | 第51-54页 |
3.3 相关性分析 | 第54-58页 |
3.3.1 各形态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4-56页 |
3.3.2 各形态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3.3 氮、磷与Chl-a 相关性的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4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8-59页 |
3.4.1 自然因素 | 第58-59页 |
3.4.2 人为影响 | 第59页 |
3.5 小结 | 第59-62页 |
第四章 冰封条件下冰水中营养盐和藻类的迁移转化及模拟研究 | 第62-70页 |
4.1 低温及冰封条件下营养盐和藻类的迁移转化 | 第62-64页 |
4.1.1 氮 | 第62-63页 |
4.1.2 磷 | 第63-64页 |
4.1.3 Chl-a 和藻类 | 第64页 |
4.2 营养盐在冰水界面分配系数的模拟研究 | 第64-67页 |
4.2.1 结冻过程营养盐在冰水界面的分配 | 第64-66页 |
4.2.2 不同氮、磷离子形态在冰水间分配的模拟实验 | 第66-67页 |
4.3 藻类复苏的模拟研究 | 第67-68页 |
4.4 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五章 底泥中营养盐的分布及迁移机理分析 | 第70-94页 |
5.1 底泥中氮的存在形态与分布 | 第70-75页 |
5.1.1 存在形态 | 第70页 |
5.1.2 分布特征 | 第70-74页 |
5.1.3 底泥中各形态氮的相关性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2 底泥中磷的存在形态与分布 | 第75-81页 |
5.2.1 存在形态 | 第75-76页 |
5.2.2 分布特征 | 第76-80页 |
5.2.3 底泥中各形态磷的相关性分析 | 第80-81页 |
5.3 湖泊水土界面氮、磷迁移的模拟实验 | 第81-90页 |
5.3.1 湖泊底泥对氮、磷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| 第82-84页 |
5.3.2 湖泊底泥对氮、磷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| 第84-86页 |
5.3.3 水-底泥混合氮、磷洗脱释放的模拟研究 | 第86-87页 |
5.3.4 湖泊底泥对氮、磷释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87-90页 |
5.4 内源负荷 | 第90-91页 |
5.5 小结 | 第91-94页 |
第六章 南湖富营养化的评价及风险分析 | 第94-104页 |
6.1 南湖水体的富营养化评价 | 第94-96页 |
6.1.1 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概述 | 第94页 |
6.1.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富营养化评价 | 第94-96页 |
6.2 基于贝叶斯模型南湖富营养化风险分析 | 第96-103页 |
6.2.1 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 | 第97-98页 |
6.2.2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98-103页 |
6.3 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04-108页 |
7.1 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7.2 建议 | 第105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5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15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15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