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6-18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| 第6页 |
第二节 研究综述 | 第6-9页 |
1.2.1 基本分类 | 第6-8页 |
1.2.2 综合评述 | 第8-9页 |
第三节 概念界定 | 第9-12页 |
1.3.1 非政府组织 | 第9-10页 |
1.3.2 国际非政府组织 | 第10-11页 |
1.3.3 生存——本土化 | 第11页 |
1.3.4 生存模式 | 第11-12页 |
1.3.5 合法性 | 第12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.1 文献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4.2 实证分析 | 第13页 |
第五节 理论工具 | 第13-18页 |
1.5.1 市民社会理论 | 第13-15页 |
1.5.2 治理理论 | 第15页 |
1.5.3 法团主义理论 | 第15-16页 |
1.5.4 博弈理论 | 第16-17页 |
1.5.5 资源依赖理论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| 第18-28页 |
第一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概况 | 第18-22页 |
2.1.1 发展现状与趋势 | 第18页 |
2.1.2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| 第18-19页 |
2.1.3 目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 | 第19-20页 |
2.1.4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特性 | 第20-21页 |
2.1.5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趋势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 | 第22-28页 |
2.2.1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发展历程 | 第22-23页 |
2.2.2 中国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情况 | 第23-24页 |
2.2.3 国际非政府组织目前在中国的活动 | 第24-25页 |
2.2.4 国际非政府组织目前在中国的影响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生存模式的实证分析 | 第28-49页 |
第一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生存模式分类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商业机构模式分析 | 第29-38页 |
3.2.1 模式简介 | 第29-30页 |
3.2.2 注册为营利性机构:“绿色和平”组织案例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2.3 注册为非营利性机构:“英国救助儿童会”案例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2.4 对该模式的分析 | 第36-38页 |
第三节 合法机构模式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3.1 模式简介 | 第38页 |
3.3.2 完全合法状态:“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”案例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3.3 对该模式的分析 | 第40-41页 |
第四节 项目模式分析 | 第41-45页 |
3.4.1 模式简介 | 第41-42页 |
3.4.2 “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(VSO)”案例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4.3 对该模式的分析 | 第44-45页 |
第五节 非法进入模式分析 | 第45-49页 |
3.5.1 模式简介 | 第45页 |
3.5.2 美国“亚洲基金会”案例分析 | 第45-47页 |
3.5.3 对该模式的分析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生存模式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 | 第49-61页 |
第一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生存环境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1.1 法律方面的资源困境 | 第49-50页 |
4.1.2 政策方面的资源困境 | 第50-51页 |
4.1.3 社会方面的资源困境 | 第51页 |
4.1.4 运作方面的资源困境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政府部门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模式分析 | 第52-56页 |
4.2.1 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| 第53页 |
4.2.2 目前中国国际非政府组织管理模式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2.3 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| 第54-56页 |
第三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生存模式的完善对策思考 | 第56-61页 |
4.3.1 国际非政府组织自身在华生存模式的完善对策思考 | 第57-58页 |
4.3.2 政府部门改进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对策思考 | 第58-61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61-62页 |
其它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后记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