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| 第10-11页 |
1.2.1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| 第10-11页 |
1.2.2 数学模型与经济理论相协调 | 第11页 |
1.2.3 国内外的横向及国内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分析方法 | 第11页 |
1.3 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1-12页 |
1.4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结构安排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3-19页 |
2.1 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| 第13-15页 |
2.1.1 工业化概念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2.1.2 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2.2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2.1 美籍华裔学者章生道提出的城市二元体系与工农业均衡发展理论 | 第15页 |
2.2.2 英国著名学者Kirby的大工业战略说 | 第15页 |
2.2.3 美籍华裔学者陈金永的工业化与城市偏爱说 | 第15-16页 |
2.3 国内关于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原因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2.3.1 温铁军关于中国城市化滞后原因的分析 | 第16页 |
2.3.2 王小鲁、夏小林关于城市化滞后原因的分析 | 第16-17页 |
2.4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| 第19-27页 |
3.1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机制 | 第19-25页 |
3.1.1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和基础 | 第19-22页 |
3.1.2 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 | 第22-23页 |
3.1.3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一般规律 | 第23-25页 |
3.2 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可能出现的问题 | 第25-27页 |
第4章 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偏差的测度 | 第27-42页 |
4.1 采用已有的模型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偏差进行测度 | 第27-31页 |
4.1.1 运用钱纳里模型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进行测度 | 第27-30页 |
4.1.2 运用大国回归模型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进行测度 | 第30页 |
4.1.3 城市化偏离系数 | 第30-31页 |
4.2 已有模型之不足 | 第31-32页 |
4.3 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测度的一般探索 | 第32-39页 |
4.3.1 城市化和工业化度量指标的选择 | 第32-35页 |
4.3.2 本文提出的测度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的模型 | 第35-39页 |
4.4 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导致的后果 | 第39-42页 |
第5章 导致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 | 第42-55页 |
5.1 本文关于城市化滞后原因的逻辑框架 | 第42-43页 |
5.2 特定制度和政策的实施背景 | 第43-44页 |
5.3 导致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制度和政策 | 第44-55页 |
5.3.1 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制约 | 第44-47页 |
5.3.2 土地制度对城市化的抑制作用 | 第47-50页 |
5.3.3 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化的抑制作用 | 第50-52页 |
5.3.4 生育政策对城市化的制约 | 第52页 |
5.3.5 其他制约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和政策 | 第52-55页 |
第6章 对策和结论 | 第55-59页 |
6.1 对策 | 第55-58页 |
6.2 基本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后记 | 第63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