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文化:淮河花鼓的景观与理解
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引论 | 第10-15页 |
一、研究对象概述 | 第10-11页 |
二、相关研究概述 | 第11-13页 |
三、研究的缘起、目标与方法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:历史景观 | 第15-45页 |
第一节:民间起源 | 第16-24页 |
第二节:关联民艺 | 第24-32页 |
第三节:傩与花鼓 | 第32-39页 |
第四节:艺术要素的递入 | 第39-43页 |
第五节:两种花鼓的区别 | 第43-45页 |
第二章 :现实景观 | 第45-86页 |
第一节:展演景观 | 第45-53页 |
第二节:魅力技术 | 第53-69页 |
第三节:艺术特征 | 第69-77页 |
第四节:现实命运 | 第77-86页 |
第三章 :美学阐释 | 第86-134页 |
第一节:审美经验 | 第86-103页 |
第二节:审美风格 | 第103-116页 |
第三节:审美功能 | 第116-126页 |
第四节:审美价值 | 第126-134页 |
第四章 :文化功能 | 第134-160页 |
第一节:治疗功能 | 第134-144页 |
第二节:民俗功能 | 第144-152页 |
第三节:交往功能 | 第152-160页 |
第五章 :文化理解 | 第160-185页 |
第一节:道家文化 | 第160-170页 |
第二节:农耕文化 | 第170-177页 |
第三节:地方文化 | 第177-185页 |
结语 | 第185-187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87-209页 |
后记 | 第209-2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