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| 第14-50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语境下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 | 第15-19页 |
一、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 | 第15-17页 |
(一) 关于社会管理的性质 | 第15-16页 |
(二) 社会管理与国家性质 | 第16-17页 |
二、毛泽东的社会管理思想 | 第17-18页 |
三、邓小平的社会管理思想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辨析 | 第19-27页 |
一、社会管理的意涵 | 第19-23页 |
二、社会管理创新的意涵 | 第23-27页 |
第三节 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和任务 | 第27-30页 |
一、协调社会关系 | 第27-28页 |
二、化解社会矛盾 | 第28页 |
三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| 第28-29页 |
四、维护社会稳定 | 第29-30页 |
第四节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 | 第30-45页 |
一、社会管理创新的宪法框架 | 第30-35页 |
二、法治视角下的社会管理权 | 第35-41页 |
三、社会管理创新与依法行政 | 第41-45页 |
第五节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几种理论来源 | 第45-49页 |
一、民生为本:民生型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精髓 | 第45-47页 |
二、良法善治:法治型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核心 | 第47-48页 |
三、共建共享:多元治理型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特征 | 第48-49页 |
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二章 社会管理创新的域外经验与启示 | 第50-65页 |
第一节 当代发达国家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| 第50-51页 |
一、组织上的优化 | 第50-51页 |
二、管理上的优化 | 第51页 |
第二节 当代西方社会管理模式的变化 | 第51-60页 |
一、当代西方社会管理模式的理念变化 | 第52页 |
二、当代西方社会管理模式的内容变化 | 第52-55页 |
三、当代西方社会管理模式的主体变化 | 第55-58页 |
四、当代西方社会管理模式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变化 | 第58-59页 |
五、当代西方社会管理模式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变化 | 第59-60页 |
第三节 国外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| 第60-64页 |
一、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观念创新 | 第60-61页 |
二、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法制创新 | 第61-62页 |
三、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组织创新 | 第62-63页 |
四、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分配创新 | 第63-64页 |
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三章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典型实践模式 | 第65-72页 |
第一节 北京市朝阳区全模式服务管理系统建设 | 第65-66页 |
第二节 山东省泰安市平安协会建设 | 第66-68页 |
第三节 江苏省南通市大调解体系建设 | 第68-70页 |
第四节 江苏省淮安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系统建设 | 第70-71页 |
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四章 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特色与实践 | 第72-102页 |
第一节 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特色 | 第73-80页 |
一、以推行“十个所有”惠民政策为根本,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| 第73-76页 |
二、以深化“十类人群”服务管理为重点,增强城乡居民的满意指数 | 第76-77页 |
三、以强化“一办十中心”服务职能为平台,增强城乡群众的安全指数 | 第77-80页 |
第二节 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成就 | 第80-84页 |
一、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| 第81页 |
二、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| 第81-82页 |
三、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社会持续稳定 | 第82-83页 |
四、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文化繁荣发展 | 第83-84页 |
第三节 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中的经验与问题 | 第84-100页 |
一、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之现实意义 | 第85-92页 |
二、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理论启示 | 第92-98页 |
三、新郑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中应当避免的问题 | 第98-100页 |
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第五章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然选择 | 第102-123页 |
第一节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模式中的关键领域及问题 | 第102-119页 |
一、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中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| 第104-108页 |
(一) 以党委为核心的探讨 | 第104-106页 |
(二) 以政府为核心的探讨 | 第106-108页 |
二、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中的非行政主体组织的功能 | 第108-110页 |
(一) “公共性”与社会管理的相互契合 | 第108-110页 |
(二) 非行政主体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| 第110页 |
三、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| 第110-119页 |
(一) 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启动中的公众参与 | 第110-111页 |
(二) 社会管理创新具体方案的确定和选择中的参与 | 第111-112页 |
(三) 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和内容的参与 | 第112-117页 |
(四) 公众参与失范的救济措施 | 第117-119页 |
第二节 我国社会管理模式的路径选择 | 第119-122页 |
一、社会管理模式在管理主体上的转型 | 第119-121页 |
二、社会管理模式在管理方式上的转型 | 第121页 |
三、社会管理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转型 | 第121-122页 |
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结束语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