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交联凝胶颗粒分散体系微观渗流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可动凝胶调驱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1.2.2 颗粒流体渗流实验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2.3 存在的问题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17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凝胶颗粒形态分析测试 | 第18-26页 |
2.1 凝胶颗粒溶胀后的形态测试 | 第18-19页 |
2.2 凝胶颗粒溶胀后的粒度分析 | 第19-23页 |
2.3 溶胀特征的描述 | 第23-2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凝胶颗粒渗流的微观驱油实验 | 第26-40页 |
3.1 玻璃刻蚀模型的设计 | 第26-27页 |
3.2 可视化微观驱油实验方法 | 第27-35页 |
3.2.1 实验原理 | 第27页 |
3.2.2 实验装置 | 第27-28页 |
3.2.3 实验药品与条件 | 第28-29页 |
3.2.4 实验流程 | 第29页 |
3.2.5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29-30页 |
3.2.6 实验结果 | 第30-35页 |
3.3 驱替前缘推进过程的数学表征 | 第35-39页 |
3.3.1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| 第35-37页 |
3.3.2 计算实例 | 第37-3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层析成像驱替实验 | 第40-49页 |
4.1 CT 扫描技术基本原理 | 第40-41页 |
4.2 CT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41-43页 |
4.3 常规物性实验 | 第43-44页 |
4.3.1 渗透率的测定 | 第43页 |
4.3.2 孔隙度的测定 | 第43-44页 |
4.4 CT 实验结果 | 第44-4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微观驱替图像处理技术 | 第49-62页 |
5.1 图像的预处理 | 第49-51页 |
5.1.1 亮度调整 | 第49页 |
5.1.2 对比度调整 | 第49-50页 |
5.1.3 锐化处理 | 第50-51页 |
5.2 图像的插值 | 第51页 |
5.3 图像的分割 | 第51-57页 |
5.3.1 基本原理 | 第51-53页 |
5.3.2 孔喉分割结果 | 第53-54页 |
5.3.3 油水分割结果 | 第54-57页 |
5.4 CT 图像的三维重建 | 第57-59页 |
5.4.1 基本原理 | 第57-58页 |
5.4.2 孔隙空间重建结果 | 第58页 |
5.4.3 油水分布重建结果 | 第58-59页 |
5.5 孔隙、喉道信息的提取 | 第59-61页 |
5.5.1 孔喉信息提取 | 第59-60页 |
5.5.2 孔隙信息提取 | 第60-6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凝胶颗粒分散体系微观渗流机制研究 | 第62-92页 |
6.1 微观驱替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| 第62-74页 |
6.1.1 孔喉比的影响 | 第62-66页 |
6.1.2 配位数的影响 | 第66-69页 |
6.1.3 溶胀程度的影响 | 第69-72页 |
6.1.4 颗粒粒径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6.2 微观驱油特征的定量表征 | 第74-86页 |
6.2.1 微观波及系数的定义及统计分析 | 第74-76页 |
6.2.2 微观驱油效率的定义及统计分析 | 第76-80页 |
6.2.3 驱油效率的计算 | 第80-81页 |
6.2.4 剩余油微观分布定量描述 | 第81-86页 |
6.3 流体-孔喉空间分布关系定量化统计 | 第86-9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结论 | 第92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97-98页 |
致谢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