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目录 | 第8-11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4页 |
| 第二章 标准模型理论 | 第14-20页 |
| 2.1 标准模型概述 | 第14-17页 |
| 2.2 低能有效哈密顿量和Wilson系数 | 第17-20页 |
| 第三章 双Higgs模型 | 第20-28页 |
| 3.1 与规范场相互作用的Higgs场部分 | 第20-21页 |
| 3.2 Higgs模型中Yukawa耦合部分 | 第21-24页 |
| 3.3 新物理模型对Wilson系数的修正 | 第24-28页 |
| 第四章 B_s→V_1V_2衰变解析计算 | 第28-36页 |
| 4.1 QCD因子化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4.2 B→VV衰变可因子化振幅 | 第29-31页 |
| 4.3 QCD因子化下B_s→V_1V_2衰变 | 第31-36页 |
| 第五章 输入参数及数值结果分析 | 第36-42页 |
| 5.1 输入参数 | 第36-37页 |
| 5.2 B_s→V_1V_2衰变分支比数值结果及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5.3 B_s→VV衰变过程的极化分数 | 第39-40页 |
| 5.4 在标准模型和双Higgs模型(模型Ⅲ)中B_s→VV衰变分支比随M_(H+)的变化趋势 | 第40-42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2-43页 |
| 附录A B_s→VV衰变的衰变振幅 | 第43-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| 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