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表 | 第6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前言 | 第12-15页 |
材料与方法 | 第15-25页 |
1 材料 | 第15-17页 |
1.1 菌株与细胞株 | 第15页 |
1.2 质粒 | 第15页 |
1.3 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盒 | 第15页 |
1.4 其它分子生物学试剂和化学试剂 | 第15页 |
1.5 细胞培养试剂 | 第15-16页 |
1.6 其它分子生物学试剂和化学试剂 | 第16页 |
1.7 抗体 | 第16页 |
1.8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16-17页 |
1.9 实验动物 | 第17页 |
2. 方法 | 第17-25页 |
2.1 重组质粒构建与鉴定 | 第17-19页 |
2.1.1 PCR 扩增目的片段 | 第17页 |
2.1.2 酶切 PCR 产物和载体 | 第17-18页 |
2.1.3 连接 | 第18页 |
2.1.4 转化 | 第18页 |
2.1.5 重组质粒的筛选 | 第18页 |
2.1.6 测序 | 第18-19页 |
2.2 哺乳动物细胞的转染 | 第19页 |
2.3 转录激活活性测定 | 第19-20页 |
2.4 Western blot 分析 | 第20页 |
2.5 免疫共沉淀(IP) | 第20页 |
2.6 siRNAs 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0-21页 |
2.7 慢病毒包装及稳定转染细胞株的构建 | 第21页 |
2.8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| 第21-22页 |
2.9 核质分离实验 | 第22页 |
2.10 实时荧光定量(Real-time)RT-PCR | 第22页 |
2.1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(ChIP) | 第22-23页 |
2.12 细胞生长分析 | 第23页 |
2.13 裸鼠原位成瘤试验 | 第23-24页 |
2.1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| 第24页 |
2.15 统计分析 | 第24-25页 |
结果 | 第25-50页 |
1 调控 p53 的转录因子的筛选 | 第25-32页 |
1.1 确定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实验质控对照 | 第25页 |
1.2 筛选调控 p53 的转录因子 | 第25-32页 |
1.2.1 TF1 以剂量依赖方式转录激活 p53 启动子活性 | 第26-27页 |
1.2.2 mRNA 及蛋白水平检测 TF1 对 p53 表达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1.2.3 TF1 敲低稳定细胞系的构建及 p53 蛋白水平的检测 | 第28-30页 |
1.2.4 TF1 对突变型 P53 的影响 | 第30页 |
1.2.5 TF1 细胞定位 | 第30-31页 |
1.2.6 药物刺激条件下 TF1 对 p53 表达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 TF1 调控 p53 的可能机制 | 第32-38页 |
2.1 初步确定 p53 对 TF1 应答的最小启动子 | 第32-33页 |
2.2 TF1 增强 H3K4me、H3K4me2 及 H3K4me3 募集到 p53 启动子上 | 第33-34页 |
2.3 TF1 直接募集到 p53 启动子上,但 SETD7 不能直接募集到 p53 启动子上 | 第34-35页 |
2.4 TF1 增强 STED7 募集到 p53 启动子上 | 第35-36页 |
2.5 SETD7 增强 TF1 募集到 p53 启动子上 | 第36-37页 |
2.6 SETD7 与 TF1 相互作用的检测 | 第37-38页 |
3 TF1 的生物学功能 | 第38-47页 |
3.1 TF1 选择性改变 p53 下游因子表达 | 第38-40页 |
3.2 TF1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| 第40-41页 |
3.3 动物实验检测 TF1 生物学功能 | 第41-47页 |
3.3.1 裸鼠成瘤 | 第41-42页 |
3.3.2 TF1 抑制 Bal B/C 小鼠成瘤及肿瘤转移的能力 | 第42-44页 |
3.3.3 TF1 与免疫相关 | 第44-47页 |
4 TF1 在临床中的意义 | 第47-50页 |
讨论 | 第50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文献综述 | 第59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