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市政工程论文--排水工程(沟渠工程、下水道工程)论文

海绵城市建设的低影响开发技术配置优化与碳减排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城市雨水径流管理发展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雨水径流管理现状第14页
    1.3 应用软件介绍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LINGO软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InfoWorks软件第15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16-17页
第2章 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技术第17-28页
    2.1 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径流总量控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径流峰值控制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径流污染控制第18-19页
    2.2 低影响开发措施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绿色屋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下凹式绿地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生物滞留设施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透水铺装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植草沟第24-25页
    2.3 低影响开发技术适用性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适用控制目标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适用区域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7-28页
第3章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线性规划模型第28-36页
    3.1 建筑小区改造候选技术第28页
    3.2 线性规划模型第28-30页
    3.3 建筑小区低影响开发线性规划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自变量的选取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约束条件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目标函数第33页
    3.4 实例求解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区域基础资料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参数设置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模型约束求解第34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4-36页
第4章 建筑小区排水模型与模拟第36-70页
    4.1 研究区域概况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位置及区域概况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气候条件及地形地势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管网概况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用地类型第37页
    4.2 研究区域的雨水模型建立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数据转换及导入与检查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汇水区创建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产汇流模型介绍及参数的设置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水质模块模型及参数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降雨事件的设定第41-43页
    4.3 模拟结果分析第4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降雨强度变化的水文效应第43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降雨历时变化的水文效应第51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雨峰位置变化的水文效应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连续降雨事件的水文效应第64-65页
    4.4 雨水管网优化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雨水管网优化的约束条件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管径优化第66-6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5章 碳减排效益分析第70-79页
    5.1 海绵城市碳减排途径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绿化系统直接减排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化石能源降耗减排第71-72页
    5.2 低影响开发措施减碳效应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绿色屋顶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渗透铺装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生物滞留设施/下凹式绿地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其他低影响开发措施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低影响开发定性和量化分析第73-74页
    5.3 研究区域碳减排效益计算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植被吸收碳减排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建筑节能降耗碳减排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径流量削减碳减排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径流污染削减碳减排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雨水管径优化降耗减排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综合减碳效益第77-7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8-79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9-81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79-80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80页
    6.3 不足与展望第80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6页
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6-87页
致谢第87-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脉冲强光装置寿命期内性能变化及其对净化效果的影响
下一篇:北京市工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