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先秦儒家“情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引言 | 第7-9页 |
| 一、“情”的人性本源 | 第9-19页 |
| (一)“情”之本真 | 第9-11页 |
| 1.缘“情”而起的“仁学” | 第10页 |
| 2.由“情”而发的“性善” | 第10-11页 |
| 3.以“情”为本的礼仪 | 第11页 |
| (二)“情”之本源 | 第11-18页 |
| 1.先秦儒家的“天”观念 | 第12-13页 |
| 2.先秦儒家的“命”观念 | 第13-14页 |
| 3.先秦儒家的“性”观念 | 第14-15页 |
| 4.先秦儒家的“情”观念 | 第15-18页 |
| (三)小结 | 第18-19页 |
| 二、先秦儒家“情”思想内涵 | 第19-28页 |
| (一)“情”的本体义 | 第19-20页 |
| 1.“情”为“仁”依据 | 第19-20页 |
| 2.“情”为“道”根据 | 第20页 |
| 3.“情性”与“天命”统一 | 第20页 |
| (二)“情”的价值义 | 第20-23页 |
| 1.礼乐制度建立的基础 | 第20-21页 |
| 2.“正心”“诚意”修身之道 | 第21-22页 |
| 3.“情礼”结合的治国安民之策 | 第22-23页 |
| (三)“情”的生命义 | 第23-28页 |
| 1.生命情感本有的“实在性” | 第24页 |
| 2.道德生命中的“家国情怀” | 第24-25页 |
| 3.“仁生之情”与“生生之美”的生命之境 | 第25-28页 |
| 三、先秦儒家“情”思想当的代价值 | 第28-33页 |
| (一)葆有“去伪存真”的社会情感 | 第28-29页 |
| 1.社会中“伪情”现象 | 第28页 |
| 2.孔子之“直” | 第28-29页 |
| 3.《中庸》之“诚” | 第29页 |
| (二)塑造“道德自觉”的理想人格 | 第29-31页 |
| 1.君子理想人格 | 第29-30页 |
| 2.“忠恕”之方 | 第30-31页 |
| 3.“中和”之道 | 第31页 |
| (三)践行“和谐共生”的生命精神 | 第31-33页 |
| 1.人与人和谐 | 第31-32页 |
| 2.人与社会和谐 | 第32页 |
| 3.人与自然和谐 | 第32-33页 |
| 结论 | 第33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3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38-39页 |
| 后记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