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化学纤维工业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生产工艺论文--纺丝论文

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金属氮化物一维纳米结构与性质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一章 绪论第7-17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7页
    1.2 气体传感器概述第7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气体传感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第8-9页
    1.3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第9-10页
    1.4 金属氮化物在气体传感器以及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金属氮化物在气体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金属氮化物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第13-14页
    1.5 金属氮化物的合成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静电纺丝技术与氮化法相结合的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沉淀法或溶胶-凝胶法与程序升温法相结合的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溶剂热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热分解法第16页
    1.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-17页
第二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及研究方法第17-21页
    2.1 实验试剂第17页
    2.2 实验仪器第17-18页
    2.3 电极材料的表征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X射线粉末衍射仪 (XRD)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(FE-SEM) 和能量色散谱仪 (EDS)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透射电子显微镜 (TEM)第19页
    2.4 电池的组装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电极片的制备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电池的组装第19-20页
    2.5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充放电性能测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交流阻抗测试 (EIS)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循环伏安测试 (CV)第20-21页
第三章 NiO/Ni_3N复合空心纳米纤维的合成及其气敏性能研究第21-32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1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21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21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NiO空心纳米纤维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NiO/Ni_3N复合空心纳米纤维和Ni_3N纳米纤维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NiO/Ni_3N复合空心纳米纤维的气敏性能第27-31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31-32页
第四章 Co_3O_4、CoO和Co_2N空心纳米纤维的合成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第32-4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2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32-33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33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Co_3O_4、CoO和Co_2N空心纳米纤维的结构与形貌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Co_3O_4、CoO和Co_2N空心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第38-42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42-43页
第五章 α-Fe_2O_3、Fe_3O_4和Fe_2N磁性空心纳米纤维的合成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第43-54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43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43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43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α-Fe_2O_3、Fe_3O_4和Fe_2N磁性空心纳米纤维的结构与形貌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α-Fe_2O_3、Fe_3O_4和Fe_2N空心纳米纤维的磁性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α-Fe_2O_3、Fe_3O_4和Fe_2N空心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第48-52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52-54页
第六章C/MnO/Mn_3N_2复合物的合成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第54-60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54页
    6.2 实验部分第54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讨论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C/MnO/Mn_3N_2复合物的结构与形貌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C/MnO/Mn_3N_2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第56-58页
    6.4 小结第58-60页
第七章 CrN纳米纤维的合成与表征第60-63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60页
    7.2 实验部分第60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讨论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Cr_2O_3纳米纤维的结构与形貌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CrN纳米纤维的结构与形貌第62页
    7.4 小结第62-63页
结论第63-65页
致谢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2页
附录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稀土氟化物多色荧光粉的合成、性质及能量传递
下一篇:载体对负载型PdCl2-CuCl2催化剂低温催化CO氧化性能的影响